引语:济南战役的硝烟还没有散尽,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已经把目光放到了敌人重兵布防的中原地区。 粟裕考虑到,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失去了徐州北面的屏障,华东野战军即可南下作战,作战方向有两个:一是华野在徐州以西寻找战机。在这个方向上作战,有利条件是,可以与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但被夹在敌人华中与徐州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回旋的余地不大,兵力上也处于劣势;二是华野南下出兵徐蚌线,攻占淮阴和淮安,这样不但会使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退守长江,还可以将山东和苏北战场连接在一起。 粟裕随后给中央军委发报,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央军委征求中原野战军意见后,回电粟裕:同意在济南战役结束后,发起淮海战役。作战核心是:歼灭东面突出的黄百韬兵团,进攻淮阴、淮安,将我军的控制范围伸展到苏北和苏中,迫使驻防在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主力回撤长江,使收缩紧密的徐州军事集团开始疏松,并相机占领鲁南和苏北地区的重要城镇。 这就是军史界所称的“小淮海”。 济南失陷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的三个兵团集结在徐州以东、以西地区。 淮海战役前,敌我态势图 为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计划,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向郑州发起攻击。 郑州扼守平汉、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处,是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镇。 当中原野战军准备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坚战时,郑州的国民党守军弃城北逃,向新乡守军靠拢。 中原野战军的城市攻坚战变成了野外追击战。 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后,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迅速东进。 中原战场态势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已处于从东西两面夹击徐州的作战态势上。 毛泽东主席及时根据战场态势变化作出的一个重要的决定: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同进入徐州战场。由中原野战军对宿县、蚌埠发起攻击。 宿县,徐州以南津浦铁路线上的重镇。 蚌埠,宿县以南津浦铁路线上的重镇。 一旦占领宿县与蚌埠,就等于截断了徐州战场上国民党军南撤的退路。 主席的决定已经明显带有合围徐州敌重兵集团进而展开决战的意图。 国民党军随即放弃了开封,中原野战军兵不血刃占领开封 粟裕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原战局的变化。 当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和开封后,粟裕意识到,徐州东西两面的战场很可能被打通,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将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至此,“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开始向“大淮海”的作战意图推进。 淮海战役示意图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华东野战军开始攻击黄百韬兵团。 此时的黄百韬兵团,正由新安镇向徐州撤退。在撤退时,黄百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事先在大运河上架设渡桥,保证兵团主力顺利撤退。 屋漏偏逢连阴雨! 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的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副司令率部起义,起义部队让开了东起台儿庄、西至临城的上百里防线。 华东野战军立刻堵上了黄百韬兵团西逃的这一缺口。 黄百韬兵团12余万人被围在了碾庄。 刚从葫芦岛返回徐州指挥的杜聿明发现,事先国民党国防部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已经成了一张废纸。 为了解救被围在碾庒圩的黄百韬兵团,杜聿明急令: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全力解黄百韬之围,同时命令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疾驰徐州。 然而,当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东解救黄百韬的时候,中原野战军的刘邓部队,不但没有加入碾庄圩战场,而是把目光瞄向了碾庄以南一百多公里外的黄维兵团。 在解救被围困的黄百韬兵团时,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担心中了华东野战军围点打援的的陷阱里,有意放慢了攻击速度。 气的黄百韬大骂:十几公里,爬都爬过来了!谁肯不顾自己的损失而急别人之难?谁肯自冒牺牲而解救别人之危? 就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宿县。 宿县的占领,截断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 同时,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总前委 我们将目光再放到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 华东野战军组织第4纵队、第6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第13纵队等五个纵队在特种兵纵队(炮兵)向黄百韬兵团发起了猛攻。 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22日,绝望中的黄百韬自杀身亡。 国民党军25军副军长杨廷宴和一个解放军战士将黄百韬草草掩埋了,地址不详。 至此,黄百韬兵团12万人被我华东野战军全部歼灭。 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个目标:黄维的十二兵团。 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陈赓的第四纵队死死缠住,最后,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一带。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作战双方都在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当南京国防部还在徐州是守是留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的时候。 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的电报已经发往淮海战场:“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 淮海战役进行至此,将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全部隔离在长江以北加以全歼的宏大战役目标最终确定。 此时的蒋介石,想从白崇禧那里调兵,但白崇禧总是敷衍,拒不派兵。 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已经被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分割成几段,不可能南下增援。 蒋介石的手里已经无兵可调了。 内外交困的蒋介石下令给杜聿明:“放弃徐州,出来再打。” 无奈的杜聿明只得遵命,放弃徐州。 当杜聿明集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数十万国民党官兵沿着津浦线西侧,撤离徐州时,立刻遭到华东野战军7个纵队的追击,同时还有4个纵队,在杜聿明集团撤退的前方围追堵截。 杜聿明集团一路边打边撤,三天后到达一个叫孟集的地方。 蒋介石的命令从飞机上空投下来:“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看着命令,心里一阵阵发慌:完了,我的三个兵团要完了。 但军令如山,不得不执行。 杜聿明重新调整了部署,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 粟裕察觉到杜聿明集团的动向后,立即集中华东野战军的全部主力围堵杜聿明,乘其立足未稳、阵脚混乱之际,在南面实行坚决阻击,在东、西、北三面实施猛烈突击。最终将杜聿明集团围在了陈官庄一带。 刘伯承司令员幽默地说:“我们现在的打法,就是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开始向黄维兵团发动了总攻,12月15日,拥有12万人的黄维兵团被全歼。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黄维中将被我军俘虏。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被全歼。 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 蒋介石的主力基本被我人民解放军歼灭。 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结语: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和冀鲁豫四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五百四十三万人。 支前的民工们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民拥护共产党,拥护中国人民解放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