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0-09-19

明末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毫无疑问就是袁崇焕,其人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一直都是比较热门的谈资。袁崇焕在崇祯皇帝登基后被委任为蓟辽督师,一肩挑起了整个关外的防守任务。他在述职时曾亲口给崇祯吃过一颗定心丸,说要"五年复辽",也就是说要在五年之内把后金给干掉,拿回全部本属于明王朝的辽东属地。

不知道袁崇焕是基于什么样的自信做出这番承诺,或许是因为他曾轰伤过努尔哈赤,所以在心理上没觉得后金有多么了不起,不过史书上有写他承认是在忽悠崇祯皇帝:

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在同僚的提醒下,他虽然有所警悟,但话已对皇帝说出口,无法收回,只能尽力说服崇祯不要在后面撤后腿,并索取了相当大的权力来弥补:

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

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

袁崇焕因为自己的一时之言,被迫把目标转向“五年复辽”,而且在崇祯的首肯下,拿到了前面几任蓟辽督师没拿到过的权力,包括让袁崇焕兼管登萊,把在海外独立抗金的毛文龙部的后勤也划归给他监管(毛文龙的直属上司本来是登莱巡抚,为了不给袁崇焕掣肘,崇祯临时把登萊巡抚给撤销了)

有了从皮岛到辽东的整个抗金防线的兼管权力后,袁崇焕或许踌躇满志,准备开始大干特干。不过不管他的“五年复辽”是不是忽悠,完成这个任务也几乎不可能。

本文不叙述袁崇焕的忠、奸与否,这个争议实在是太大。仅从当时的明朝、后金两方实力的对比和各自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对应策略上来分析袁崇焕的这番承诺为什么不可能实现。

第一:明军不能野战,没有进攻能力

明朝军队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多次在和后金军的野战中大败而归,包括戚家军这样的部队都在和后金军的交战中都全军覆没(很惨烈,但确实是败了),明军早就没有了和后金军野战的斗志。

袁崇焕在天启年间担任辽东巡抚时虽曾多次击退后金军的入侵,但在他率领下打出的两次大捷,即"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是防御战。

"宁锦大捷"一战中明军有过和后金军野战的记录,是满桂的部队来救援袁崇焕时打的仗,袁崇焕直辖部队(后世习惯叫做关宁铁骑,其实历史上没这个称呼)中参与的是祖大寿的四千骑兵,主要是配合守城部队袭扰后金军后方。

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时,袁崇焕直辖的部队也有过两次和后金军野战的记录,分别是赵率教部奉命救援北京时,在遵化城下全军覆没的那一战,以及袁崇焕亲率部队在北京城下和围城的清军血战的那一战。此战据说是袁部以九千对十万后金和蒙古联军,并战而胜之。

后金军当时的战力处在巅峰期,而且是大汗皇太极亲自领军,士气也不会差,袁崇焕如果真的是面对十万后金军,即便他拼命想要救北京城,也不可能真的能以一当十。真实情况是袁崇焕部当时防守的仅仅只是一座城门而已,所以当面对阵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后金军。

上率右翼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领白甲护军、蒙古兵进击桂、世禄,遣左翼大贝勒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领白甲护军、蒙古兵迎击崇焕、大寿,俱败之。

皇太极打满桂去了,对阵袁崇焕的是莽古尔泰,《明史》《清史稿》里都没有这一战的伤亡记录,而且都是一笔带过,所以伤亡估计不是很惨烈。

皇太极当时已经准备撤退了,他进关内来是抢劫的,抢完了就准备走人,攻城的决心肯定是没有的,特别是明朝各地援军已经大部赶到了战场,在北京城下的进攻无非是做做样子,给往关外运送财物的部队争取点时间。因此北京城下的战斗是短暂的接触战,后金军目的基本达到,没必要死拼。

上述的几场袁崇焕时期和后金军野战的交锋记录都是明军被迫迎战,没有主动进攻的记录,在明朝的那个年代,不能野战的军队是无法彻底战胜敌人的,可要复辽就必须进攻,这是个大难题。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第二:明朝早已深陷财政危机,无法支撑全面复辽

明军不能野战,袁崇焕要想复辽,或许只能采取步步紧逼的碉堡战术来对付后金军,一点点的逐步挤压后金军骑兵的机动空间。

但使用这样的战术有两大弊端,一个是需要有更大规模的部队来实施,再一个就是战争的时间会特别长,要慢慢的往前挪。

另外,即便是有足够数量的军队,在后金两翼的蒙古和朝鲜也是需要说服的,需要他们来配合围剿后金,朝鲜还好说,但半个蒙古都是后金的盟友,要说服蒙古绝对需要大量实际上的利益和金钱。

崇祯时期,明朝的财政状况很差劲,全国的税收一年也就几百万两白银,这么点钱即使全部拿出来给袁崇焕,也无法支撑起来庞大的战略实施。没钱,复辽就是句空话。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第三:袁崇焕提出并实行的以"辽人守辽土",让直辖军团失去了灭掉后金的心思

袁崇焕在提出这个策略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关外的气候只有本地人才能适应,因此重点扶持本地人组成的部队,主要是祖、吴等本地军头,将朝廷的资源都向他们倾斜。实际上造成的结果是辽东的几个大军头在大量资源的灌溉下,慢慢变成了有实力的军阀,而且极其抱团。

中央朝廷一年拨给他们不少的“辽饷”,这个饷是因为有后金的压力才有的,后金在,辽东部队就能过上吃香喝辣的好生活,如果后金没有了,那辽东军团就成了卸磨后的驴,大把的“辽饷”可就没影了。

因此,袁崇焕要想复辽,他扶持起来的这些辽东部队首先就不会拼命。实在是没动力,后金打过来,要他们守土完全没问题,土地也是他们自己的。但想要辽东部队去进攻可就难了,绝对是出工不出力。

要是被袁崇焕复辽成功,辽东的地盘就轮不到辽东部队继续来长期镇守,肯定是要轮换的,没了地盘和土地,连“辽饷”也没了,他们怎么过日子?

因此如果要复辽,袁崇焕寄予厚望并扶持起来的且准备承担主力打击任务的辽东部队从骨子里是反对的,没有他们出死力,袁崇焕如何复辽?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第四:杀掉毛文龙欠妥,唯一能从侧翼威胁到后金的皮岛被袁崇焕玩废了

杀毛文龙也是评论袁崇焕时争议最大的事件,杀或者不杀都有不少拥护者。小编的个人意见是可以杀,但需要有充足的准备,但袁崇焕给玩废了。

袁崇焕杀毛文龙不是其人真犯了多大的天条,他给毛文龙的那些罪状就是个幌子,他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掌控住皮岛驻军,以便统一指挥,在杀毛文龙之前他也给毛文龙递出过橄榄枝,但毛文龙没接受:

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劾文龙糜饷杀降,尚宝卿董茂忠请撤文龙,治兵关、宁。兵部议不可,而崇焕心弗善也,尝疏请遣部臣理饷。

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及文龙来谒,接以宾礼,文龙又不让,崇焕谋益决。

从袁崇焕的角度来看,杀个把武将算什么?以当时文、武间的实际地位来看,也很正常,包括袁崇焕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指挥和两地间的联络,想法是好的,毛文龙也不是没缺点的人,因此,杀毛实在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杀毛之后,皮岛驻军的整合问题。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以文杀武,就算计入两人的官位等级和都拥有的尚方宝剑来说,只要袁崇焕能复辽,崇祯就不会计较。问题是,袁崇焕杀毛的目的是为了把皮岛驻军纳入到麾下,那么他的目的达到没有?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毛文龙死,可袁崇焕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皮岛比以前更乱了,袁崇焕委派的统军将领根本就无法有效指挥皮岛驻军,于是皮岛这个战略要地废掉了,皇太极入侵了。后来崇祯五年的山东孔有德之乱和大批原皮岛将领投降清朝全部始于毛文龙被杀的后遗症。

很多人说毛文龙已经成了军阀,不听指挥就该杀,或许说得没错,可不要忘记了,毛文龙是在海外,皮岛也不是明朝领土,是找朝鲜借的,即便成了军阀,对国内能有什么威胁?本来就是闲棋一枚。

皮岛远在海外,交流不便,自行其是的事肯定是有的,皮岛驻军和内陆的联系无非就是军饷,毛文龙肯定也贪污军饷,但放在明末的大环境下,一名武将贪污军饷算个什么大事?危害能比文官们作出的错误决策还大?

毛文龙驻扎在皮岛的作用就是牵制后金,让他们不要太嚣张。如果稍微有点大局观,袁崇焕应该仔细评估杀毛的后果,如果无法确定能整合皮岛驻军为其所用,就要哄着毛文龙,封官许愿或者再多给点金钱,反正复辽之前暂时把毛文龙供着。

只要复辽的大战略成功了,在袁崇焕这个有崇祯皇帝和东林集团双重支持的文官面前,毛文龙还能有好下场?因此,袁崇焕的格局还是略有些小了,不能团结一切能帮助他实现最终目标的人,杀毛杀错了。

为什么说袁崇焕“五年复辽”是个笑话?仅有崇祯的信任还远远不够

综合以上所分析出来的原因,袁崇焕忽悠崇祯的"五年复辽"基本上是个笑话,这个和袁崇焕忠心与否没有关系,是整个大环境无法支持复辽的战略,而且他上任后采取的策略也有待商榷。

袁崇焕大概是犯了大部分文官都容易犯的错,看见皇帝就说好话,结果遇上一个较真的,并且“己巳之变”让整个明朝上下都无法接受,无论袁崇焕是否要付主要责任,他这个辽东前线的指挥官都是最合适推出来给老百姓做解释的,他的死其实很正常,无非是死法残酷了点。

本文为一家之言,或许有遗漏的地方,如果有更多意见,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讨论。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