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0-09-19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随汉军出塞,结果中了匈奴的埋伏,李陵以五千汉军独挡八万匈奴骑兵,杀伤匈奴骑兵数万,但在弹尽粮绝后突围未成,李陵向匈奴投降。消息传回汉朝后,李陵遭到满朝文武的声讨,唯独史官司马迁认为李陵是被迫投降,在证实李陵的确投降匈奴并且为匈奴练兵后(《史记》中的记载是公孙敖谎报),司马迁被汉武帝降罪,惨遭腐刑。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因为《史记》作者的名头,司马迁的名气很大,又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汉武帝因为穷兵黩武,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是不值得效仿的,虽然不明说他是暴君,但也对汉武帝没什么好感,因此,千古以来,在儒家的传扬下,司马迁在这件事上成为了忍辱负重的正面人物,很多人都为司马迁遭受酷刑而同情他,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可实际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司马迁未必是正确的,原因有三点: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一、汉强匈奴弱,汉军大将投降匈奴,感情上无法接受

李陵出塞时,汉朝对匈奴的态势已经不是汉武帝登基之前的弱势,当时的汉朝是压着匈奴在打,满满的都是天朝上国的威风,匈奴在汉朝人眼里就是不入流的夷狄,在这种心态下,突然有汉军大将投降匈奴,汉武帝和满朝文武会怎么想?汉武帝执政时期,在李陵之前,还没有过他这个级别的将军投降匈奴的,霍去病的部下赵破奴也曾被匈奴俘虏,但在匈奴十年都没有投降,后来自己逃回汉朝,汉武帝能受得了汉将投降这个气?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李陵应该战死

李陵的身份很不一般,他不是毫无名气的普通将领,这个普通不是指他的职位有多高,而是指他的影响力,李陵是武将世家出身,祖父是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还是李家的长孙,这个身份代表的是整个李广家族,以李家在汉朝军队中的名头,李陵投降匈奴会在汉朝军队系统中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影响是很恶劣的,不惩治李陵家族?如何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如何警示他人?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而且,古人曾总结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结论,虽然这个观点是针对妇女,并且是宋朝才出现的言论,但这个道理也适合李陵。古人和现代人的观念不一样,不会去纠结李陵是否在投降前曾拼死力战,从汉朝时的道德标准来说,李陵就应该战死,而不是贪生怕死的投降,这是当时最主流的观点,所以,收到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后,满朝文武中也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话,谁都不敢背上失节这个道德包袱。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三、反复无常会为世人所不齿

司马迁说李陵是假投降,理由是:"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还是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来讲,先降匈奴,再归汉,会被认为是反复无常,这和赵破奴居住匈奴十年后逃归汉朝的性质不一样,投降就是放弃了汉朝人的地位和身份,成为了匈奴人,再回来就成了反叛匈奴,谁能接受这样一个人?霍光执政后,派人劝说李陵回汉朝,李陵自己都说:"丈夫不能再辱",就是因为反复无常是极其受鄙视的。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因此,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发生后,不论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投降,有多么的委屈,此前有多么的英勇,杀伤过多少匈奴兵,可在那个时代,李陵都必须是处于受谴责的位置,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投降匈奴,绝对的爆款新闻。司马迁的观念或许正确,也或许他推测的有道理,但是,他的观念不符合汉朝时的主流道德标准,特别是做决定的还是汉武帝这么个心高气傲的皇帝。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遭受酷刑,同情他的居多,可他一定是正确的吗?

司马迁为李陵做的辩解,要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或许才能被人们所理解,特别是在现代的西方世界,别说李陵是拼死抵抗后才投降敌人了,就算是不抵抗投降都能被人们接受,只要战前能判断出确实打不赢,回去后还会被大肆欢迎。在汉朝就不行,司马迁受到惩罚其实不冤,只不过遭受到的刑罚太残酷,杀人不过头点地,直接斩首都好过羞辱,可那样的话,《史记》就没了。

参考资料:《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