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僧”不贫 读过星云大师的心声之作《贫僧有话说》,不由得对“贫僧”的称呼来了兴趣。这个称呼在以往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经常读到、听到,类似的称呼还有“洒家”“老衲”等。 从常识上说,这类称呼同俗世中的“不才”“鄙人”相类似,都属于自我谦称,不可用于对方。例如,《宋书·蒯恩传》中就有:“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官位,而自称为鄙人。”就是说,蒯恩愈益谦虚起来,对人以官职相称,对己以鄙人相称。鄙人即粗俗、浅陋之人,后来也用作“敝人”。 “贫僧”的称呼,在《西游记》中出现得最为频繁。那位三藏法师,但凡开口,言必称“贫僧”。这也难怪,这唐三藏原本就是佛门中人,贫僧出自他的口中,给人的感觉非常虔诚、善良。 “贫僧”称呼的来历,于今很难考证。清代四川丹棱人彭端叔,曾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章,其中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的句子。但是,出家人自称“贫僧”,却与世俗经济的贫富无关。佛教讲空性、无我,是强调物质、精神两个层面都要不取不执,才算修行圆满、智慧具足,所以“贫僧”这一谦称,多半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当然,理解为自己修行和智慧不足,也说得通。 《红楼梦》中有句曲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的正是空无自性不执着的意思。这句曲文出自《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称《醉打山门》),曲牌叫《寄生草》,原文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可是,鲁智深出场时,却自称“洒家”。这“洒家”二字,其实与佛教无关,而是出自宋元时期的关西方言。 鲁智深本名鲁达,出家后法号智深。其出生地在渭州(即甘肃平凉),处于函谷关以西,与关东相对应,称为关西地区。在关西方言中,“洒”与“咱”发音均为“za”,自称“洒家”就是“咱家”。至于“洒”字的语源及其转音过程,说来话长,也与本文无关,且按下不表。 那么,“老衲”又从何说起呢? 唐戴叔伦《题横山寺》诗云:“老衲供茶盌,斜阳送客舟。”清代黄遵宪《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云:“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 “老衲”一词作为老年僧人的自称,与早期僧众的穿着有关。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从前汉族地区的僧人,以苦修为本,所穿衣衫,通常是由人家弃用的零头布缝补而成。袈裟所以称作百衲衣,也是因为它是用许多方形布片拼缀起来的。因此,一般僧人称为“衲子”,自称“贫衲”,老年僧人则自称“老衲”。 需要说明的是,“衲”字在古籍中原本为“纳”,后来俗化为“衲”,并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其实,“衣字旁”与“丝字旁”都与纺织物有关。传到民间后,“百纳”一词有海纳百川、祛病消灾之意,遂为百姓所崇尚。家有小儿,便让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以求长命百岁。 (文/王兆贵 原载《人间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