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地僧:甘于平凡的无上境界

 忠肝义胆岳老三 2020-09-19

扫地僧半路出家来到少林寺隐姓埋名,低调处事,自然是因为他有过一段非比寻常的过去。

准确来说,扫地僧是在三十岁左右来到少林寺,他不是光明正大的来少林拜师学艺,而是偷偷来到少林,做了一个打杂的僧人,故而他没有任何的辈分,也没有人认识他。

三十岁左右,正值壮年,扫地僧却选择勘破红尘来到少林寺,或为情伤,或为仇恨,或为学艺,无论是哪种原因,至少来到少林寺,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当他心中还有仇恨时,他读佛经;当他心中还有欲念时,他读佛经;当他心中还有执念时,他读佛经!

“贪嗔痴”就在潜移默化的佛经中销声匿迹,扫地僧心中从此坦然,从此淡然,从此诚然!他的心中从此“不滞于物”,豁然开朗。

就像杀戮成狂的谢逊,也被“三渡”度化,他诚心悔悟,选择剃度出家;

就像心怀愧疚的一灯大师,为了多积善念,一心忏悔,选择落发为僧;

就像坏事做绝的裘千仞,被一灯感悟,追随一灯,忏悔半生……

人生有太多放不下,名利,金钱,地位,爱恨,恩仇等等,哪怕落发为僧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放下,但是愿意改过自新,愿意诚恳忏悔,也需要胆量。可以说,半路出家的僧人千千万,但扫地僧只有一个。因为只有他,彻底放下过去。

扫地僧:甘于平凡的无上境界

周伯通领悟到“空碗方能盛物”的武学道理,就发明至高武学“空明拳”。因为空碗容纳的始终是最多,半碗只能装下一半。

武功如此,人也一样。正是心中全无杂念,方能修习更多的知识。故而,扫地僧就是摒弃一切杂念,但凡佛经都去修习,最终佛法精深,内心已然超然物外。

庄子《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扫地僧精研佛法就是“积水”的过程,只有把水积的像汪洋大海,那么才能承受大舟之重。当佛法在扫地僧心中厚重无比之时,他修炼武学就是顺理成章,而且能够通过佛法化去武功的戾气,最终武功能够突飞猛进,高深莫测。

所以扫地僧武功之高源于三方面:

第一,超然物外,心如止水。

正是他内心没有“贪嗔痴”的纠缠,他就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精研佛法,从佛法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最终超然物外,凡事都能看开,无欲则刚。

第二,聪慧过人,悟性极高。

扫地僧的悟性自然是一流,僧人有成千上万,但是只有一个扫地僧。他能领悟到别人领悟不到的层面,能够把简单的道理理解的更为深刻,故而,他的武功也是高深莫测。

第三,心存善念,厚德载物。

在听到萧峰不愿看到两国交战血流成河的场面时,他就说“萧居士菩萨心肠”,而后化解两家深仇大恨,可见他内心也是菩萨心肠。正是他的德行高尚,以天下苍生为念,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才能化解众人的仇恨。所以,他学武也是为了“赏善罚恶”!

扫地僧:甘于平凡的无上境界

扫地僧代表一种境界,也是金庸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境界。

他的佛法,他的武功,他的善念都是无人能比,故而扫地僧是一个高峰,世人难以攀登的高峰。

这个境界可以说是看开一切,基本上就没有事物能够羁绊他,故而,他内心就没有名利的概念,就甘于平凡,甘于清贫,不违此心。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扫地僧,但前提是放下内心里一切,可以说这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世上谁不在意自己的名声,谁不喜欢钱财呢!

很多人欣赏扫地僧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永远都达不到的境界,像段老大爱权,岳老三爱名,云老四爱色,所以终归是放不下,注定是小人物。

扫地僧:甘于平凡的无上境界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49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