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固历史的外滩老建筑(1)

 问拍天下 2020-09-19

                  外滩亮点一( 夜景)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外滩
是上海城市标志性区域,外滩建筑群富集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建筑设计的精华。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个性的建筑,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在浦江两岸,构成一条轮廓协调、错落有致、 璨灿烂的建筑景观。 同时你难免会有失落感,因为在他们前后左右簇拥着大量现代高楼,让外滩老建筑群的沧桑感荡然无存。经过翻新的老建筑换了新颜,唯一庆幸的是,旧貌还在!

    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只好凭借拍到的照片分篇来写,这集介绍从汇丰银行往北到中国银行大厦共10座。

    汇丰银行与江海关一高一矮, 是外滩老建筑一大亮点.
汇丰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

汇丰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夜景

汇丰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夜


汇丰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爱奥尼亚式立柱
    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采用严谨的新古典主义立面构图,外观上可以明显看出新古典主义的横纵三段式划分。正中为穹顶,穹顶基座为仿希腊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为六根贯通二至四层的爱奥尼亚式立柱。大楼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七层,另有地下室一层半。大楼主体为钢框架结构,砖块填充,外贴花岗岩石材。汇丰银行大楼内部装修品质十分高雅,选用大理石、黄铜等装修材料,技艺精良,且设有暖气和冷风装置。营业大厅的8根柱子为整根大理石筑成,在当时为亚洲独例。

江海关大楼


江海关大楼夜景

    江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现存建筑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启用,其形式为西方古代晚期的折中主义。它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正立面沿外滩朝东。下部是由4根希腊多立克式立柱组成的柱廊。据说此处所用柱子,是我国最标准的多立克柱式。但由于人行道铺加地砖等原因使马路增高,导致柱子失去了原有的比例,从而失去了多立克的美感。底层使用了古希腊柱式并构成回廊,有古典主义精神;从3至6层明显感觉到线条强调垂直直线,故有哥特复兴式精神;而上面又有一个强烈的水平檐部,檐下还有齿饰,又有文艺复兴精神;顶上层层内收的钟塔,又似简化了的巴洛克风格,如此等等,便形成它的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装饰已经简化,但更加注重体量的大效果,建筑整体造型更加典雅端庄 
交通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大楼 (外滩)位于外滩14号;
华俄道胜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5号,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复古建筑风格,这幢建筑不仅豪华,还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开创了上海第一幢用瓷砖贴面的建筑,最早安装卫生设备和电梯的建筑之一,最早使用砂垫层替代打桩的建筑。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爱奥尼克立柱(这种柱式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欧洲古典主义式的立柱
     台湾银行大楼,1924年建造,现在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仅4层,主立面为东面(面向黄浦江),并设有四根粗大的欧洲古典主义式的立柱,三层、四层的层高明显小于一、二层,基本上采用平拱窗框,整幢大楼远远望去呈下大上小形,有一种稳重感。
字林大楼(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友邦大厦)的多立克式柱


招商银行与字林大楼


    字林大楼,位于外滩17号,现定名为友邦大厦; 1921年建造,当时曾是上海最高建筑。大楼建成后,《字林西报》社只用1、5、6层,其余都租给几家保险公司,而其最大的客户就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国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后于1947年撤离。1998年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再次整修入住,改名友邦大厦。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配以造型优雅的巴洛克式塔楼。正立面为花岗石墙面,底部立面两层墙面做基座式处理,使用拉毛花岗石大石块作贴面,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正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大门口有多立克柱式和大理石门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革时期)。立面一层中间饰多立克式柱。
麦加利银行
    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位于外滩18号.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 建于1923年。高5层,外形具有罗马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角形的顶使其显得更加玲珑别致。其底层的外墙面用花岗石铺贴而成,二至四层中间用两根巨大的爱奥尼克柱式作装饰和支撑,显得十分气派。早期的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金融中心”,而历史最久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有麦加利银行。解放后,麦加利银行迁至圆明园路。1955年改名春江大楼。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1903年建,1906年竣工。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除底层立面用花岗石敷贴外,其他五层立面为白色清水砖,用红砖勾勒腰线和窗、柱框线,顶部建有两座不同样式的巴洛克式凉亭。该建筑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现为和平饭店南楼),1909年2月,“万国禁烟会”在该饭店召开;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

外滩亮点二( 夜景)
    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厦堪称难分伯仲的兄弟俩,是外滩老建筑第二大亮点


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20号,总高77,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现在叫和平饭店(北楼),由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建造。沙逊家族靠鸦片贸易起家,1847年沙逊洋行进入上海。1907年国际《禁止鸦片贸易协定》签订后,沙逊家族转向房地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上海房地产业巨擘。1992年,和平饭店被世界饭店组织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中国仅次一家获此殊荣。这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派风格的建筑。

中国银行大厦


中国银行大厦(夜景)
    中国银行大厦1936年建造,是外滩老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且渗透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原设计为34层,计划成为远东第一摩天楼。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在世界列强眼中只能是矮子,中国风格的建筑高度怎么能够超越西方?官司打到英国伦敦,判决中国银行大厦必须比它的邻座沙逊大厦矮一英尺(30.5厘米),中国银行大厦设计真正被腰斩,34层降为17层。

    查阅以上这10座建筑资料费了很大劲,希望对喜欢这些老建筑的人有帮助。这些老建筑是非常宝贵的,它们不仅凝固了一段厚重的历史,而且建筑艺术也是相当独特精湛,是各种风格无可替代的建筑精品,即使把它们搬到欧美也同样是宝贵的建筑精品,我个人认为应该列为世界遗产加以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