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厦门,我的2位舅父居住在那里,十几岁我就经常独自一人到厦门,每次到厦门,最首要的事就是到鼓浪屿,爬日光岩,游淑庄花园,永远如此,从不厌倦,因为鼓浪屿是我怀揣梦想的地方,迷人的自然风光,优雅的艺术气息,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中国最美六大城区, 鼓浪屿排列榜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正是这些老建筑造就了鼓浪屿在中国独一无二的美. 真正引起我关注鼓浪屿历史老建筑是在2010年,我才进入街区,顿时让我大吃一惊,原来鼓浪屿有这么多深藏不露的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多样,有太多的历史积淀,说不完的故事,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好好保存. 厦门鼓浪屿第一批历史风貌建筑已于2001年6月评定,当时有40幢建筑入选;2011年8月,经过历史风貌建筑评审专家组严格评审,鼓浪屿上又有351幢建筑将被列为第二批历史风貌建筑,其中重点保护建筑80幢,一般保护建筑271幢待它们通过公示期及市政府批准之后,鼓浪屿上的历史风貌建筑将达到近400幢。这对鼓浪屿申遗中核心遗产要素的保护工作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推动。 我心中开始有个计划,要把鼓浪屿这些风貌各异的历史建筑逐一拍下来并介绍给广大的网友. 今年3月30日我专程到鼓浪,开始实现我的计划.那天上午9:30到鼓浪屿后,马不停蹄走了5个多小时,非常累,加上天转阴,下起小雨,只好放弃拍摄,共拍了二十多座,并参观了八卦楼的风琴博物馆,成绩斐然.我会继续做下下去的. 因为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乐此不疲. 下面分3集来介绍这些我看到拍摄到的建筑吧.第1集有12座. 1.协和礼拜堂(福建路)是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来到鼓浪屿,他们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为了有一个礼拜的场所,他们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各差会的信徒纷纷捐款,在鼓浪屿的鹿礁顶建造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1949年后,协和礼拜堂交由中国教会管理,1951年3月底,协和礼拜堂改由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接管。1952以后,协和堂交给厦门市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现协和礼拜堂已重新修缮完工,以修旧如旧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1.协和礼拜堂 2林祖密故居(内厝澳) 2林祖密故居 (1) 3.汇丰公馆(鼓新路57号) 卢嘉锡一直住在鼓浪屿宁远楼,直到1946年才搬入厦门大学的教工宿舍。也许是沾了鼓浪屿“宁静致远”的灵气,成就了他辉煌的科学研究事业。 4.卢嘉锡故居(泉州路70) 5.林屋(泉州路82) (1) 5.林屋(泉州路82) 6.版筑传芳(泉州路72) 7.黑猫餐厅(永春路14) 7.黑猫餐厅(永春路14) (1) 8姑娘楼(鸡山路1号) 9.春草堂大门(笔山路17号.建于1933) 9.春草堂(笔山路17号.建于1933) 9.春草堂大门石狮(笔山路17号.建于1933) 10.观彩楼(笔山路6号.建于1931) 10.观彩楼主体(笔山路6号.建于1931) 11.公审会堂(笔山路1.3号)建筑为两幢西欧式别墅组合,造型基本一致,呈对称状,立面圆平组合,较为和谐,女儿墙独具艺术韵味,具有群体建筑景观特色。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复”,拟收回司法权,1941年,由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历时42年的“会审公堂”被撤废。“文革”前作为干休所一部份,现今为民宅。先人已逝,楼房依旧,门楼尚存,院内衰草萎萎,棺须垂挂,不见当年喧闹,但站在挂过公堂招牌的门楼前时,令人不禁依稀感到当年的屈辱。 11.公审会堂(9笔山路1.3号) 12.金瓜楼(泉州路99号.建于1922) 12.金瓜楼左角(泉州路99号.建于1922) 12.金瓜楼左(泉州路99号.建于1922) 12.金瓜楼大门(泉州路99号.建于1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