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坎古镇的骑楼风韵 在中国,骑楼是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极有特色的商住建筑,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亚热带气候。 我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有福建最长的闽南式骑楼街厦门路,可惜已经在上世纪末全部拆除,如今古城漳州只剩下弹丸之地,名存实亡!我的童年就在骑楼下渡过,有很深的骑楼情结,每当我在旅行中看到骑楼街,就感慨万千! 在赤坎古镇,我看到大片具有浓郁欧美风情的的骑楼老街,尽管大部分都沧桑破败,却令我惊叹不已! 赤坎的骑楼有近600座,以每座宽5米计,骑楼街的总长度接近3公里。最重要骑楼在潭江边的堤西路(我在上集已做介绍),大部分骑楼是商铺,反映民国时期赤坎码头的繁华。沿堤西路向内,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而到了内街牛圩路,骑楼几乎都降为两层。 赤坎古镇的骑楼不拘一格,往往依楼主趣味设计,吸纳了不同文化的特点。赤坎骑楼建筑立面的造型、细部装饰、饰件小品各有趣味,有伊斯兰风格的,有中世纪欧洲宫廷建筑的式样。古罗马的科林斯式、葡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艺术等,很多骑楼顶部是一个扇贝饰件,这种样式在意大利非常普遍。此外,赤坎的骑楼往往体现碉楼的防御特点,如墙体很厚、楼面较高。并有碉楼和钟楼夹杂在骑楼群间。 赤坎是开平侨乡中的著名代表。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人口的2倍之多。华侨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老镇的发展,从而形成现在具有独特文化色彩、文化遗产丰富的赤坎老镇。十九世纪中叶,北美修筑铁路和淘金热吸引了赤坎大批乡民离乡别井远渡重洋谋生。赤坎墟镇建成的骑楼商铺和乡村建成的碉楼或西洋别墅成为中西合璧的华侨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2007年开平碉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对赤坎古镇的骑楼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如今政府对古镇实行全体搬迁,准备对破败的骑楼修复,虽然可喜可贺,但同时也面临着文脉断裂的风险,如果古镇最终成为一座旅游商业镇,即便骑楼外观修旧如旧,但古镇独具一格的华侨文化和浓郁的乡愁民风还能保住吗?这里是我在清晨时分拍摄的画面,原汁原味展示赤坎古镇,留住沧桑破败的骑楼风韵,旨在引起大家对赤坎骑楼老街的关注! 我的《开平碉楼记》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观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