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芝娘“一跳八丈高” | 褚半农

 老鄧子 2020-09-20

《繁花》作者金宇澄手绘插图

《繁花》中有一些上海方言词语,作者只用了一次。不是作者不想用,这自然跟小说故事情节有关,跟词语特殊性有关,在某时某处的故事情节中,没有适合它的语言环境,无法再让它上场,就让它离去了。而当我即使看到就这么一个词语,也会有“方言老词语还活在市区居民口中”的感叹。我曾为只出现一次的名词“纸筋灰”写过文章(《〈繁花〉中的纸筋灰》,刊2019年11月26日《文汇报·笔会》),这次要写的是数量词“八丈高”,它也只出现过一次,在“贰拾伍章·壹”中,原文是:“雪芝娘说,雪芝哥姐五个,分配到乡下种田,苦头吃足,怨气也就多,得知雪芝认得了阿宝,晴天霹雳,一跳八丈高,一致是反对。”(第333~3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文字表达喜怒哀乐时,常会用到各种形容词,如义愤填膺、心潮澎湃之类,词库里有的是,且也未尝不可,而用数量词表达的就比较少了,如普通话中有“火冒三丈”,一看就懂。方言中的“八丈高”常连在“一跳”后面,但人是跳不到“八丈高”的,它能表示什么意思呢?可表示人的情绪极愤怒、极高兴、极着急等,或者说,可表示人物内心情绪激烈、肢体语言强烈。《繁花》例句说的是,雪芝娘不同意女儿雪芝同阿宝谈对象,因为他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当年属反革命家庭(第357页),所以当知道了雪芝在同阿宝谈对象时,她的最先反应是如同“晴天霹雳”,愤怒得“一跳八丈高”那是必然的了,因为她的反对态度异常坚决。

方言词“八丈高”的“年龄”已经相当高了。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最早的例句出现在明代的小说中,请看例句:“那崔科越跳得八丈高,道:‘我叫你不死在咱手里不是人!明白就把好差使奉承你!’”(明·陆人龙《型世言》第9回)例句是说发放“赈济谷”时,崔科冒领被人发现,他自然不承认,便同他人吵得差点打架,而别人越劝他,他越跳得“八丈高”,情绪之激烈可见一斑。按照《明清吴语词典》主编石汝杰教授的观点,“此书为崇祯年间的作品”(第8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这样说来,“八丈高”出现在纸质书上的历史已超过350年了。

同“火冒三丈”只能表示愤怒不同,“八丈高”还可用在高兴的人身上,举个例句,还是清代的:“这小鬼头前情未断,旧义难忘,他看见佛龛里供了他一座神主,便喜欢得一跳足有八丈高,尽望着痴笑。“(清·王濬卿《冷眼观》第26回,《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四卷》,中华书局1961年版)还可举出包括民国文献在内的更多例句,这表明它一直是个常用词。

时至1950年代,“八丈高”还在上海使用,且没有走样,如沪剧《罗汉钱》第三幕:“小晚(唱):说来要怪你不好,脾气生来太急躁,事情不曾搞明白,一跳就是八丈高。”

“八丈高”是要说当事人小进的心情着急万分。这是因准丈母娘的反对,他和恋爱对象将不能登记结婚,他能不着急吗?

方言中带数字的词语,常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远开丈八”,“逗五逗六”等,是不能随意改动其中数字的。《繁花》中的“八丈高”也是,作者知道这个“老词”,也决不会写成“三丈高”“五丈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