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再也不上朝了

 李怡楚 2020-09-20

公元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

这一年,年轻的万历皇帝才不过24岁,但已经御宇十五年之久。

这一年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事情,过完春节,瘟疫开始流行,夏季京师缺雨,江南却又洪水肆虐。

这一年,海瑞、戚继光先后过世,而帝师张居正已然过世五周年。

而从这一年的某一天开始,大明朝的官员们惊奇地发现,皇帝再也不上朝了。

起因看起来很平常,皇帝提议了一件事情,大臣们坚决做出了反对。

万历八年,十七岁的皇帝临幸了一位宫女,十月后生下一男婴,取名为朱常洛,为万历的皇长子。

一年后,朱翊钧遇见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女孩,十四岁的郑氏,此后二人终生不渝。

郑氏被万历深爱,并不是因为外在容颜,而是其聪明机智,喜好读书,切合皇帝的感情需求。

只有在郑氏这里,万历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人。

后来,郑氏生下了儿子,朱常洵。

出于对郑氏的深爱,万历想以皇三子朱常洵代替皇长子朱常洛。

这件事件在皇帝看来,完全是家事,自己说了算。

对于皇帝废长立幼的想法,百官们如雷轰顶,绝不答应,理由是天子无私事。

双方此后展开了无数的博弈和争辩。

迫于强烈的外部舆论压力,皇帝不得不做出了妥协,放弃了立皇三子为太子的念头。

自此在心灵上留下了一道巨大的阴影,由是自暴自弃,开始消极罢工。

一罢便是二十多年。

立太子之事,自然只有诱因之一,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帝逐渐感觉到文官集团带来的,密不透风、如影随形的巨大压力。

最后的结果是,皇帝既不能让官员们接受他的主张,也不能反对官员们的提议。

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不上朝,不发表意见,一切听之任之。

老子的无为而治,以道家治天下可好。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一切的变化,还得从五年前说起。

公元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突然病故。

20岁的万历悲喜交加,心情异常复杂。

内阁首辅、一代帝师张先生是国家栋梁,他的离去让万历感到少了巨大的依靠,惶恐不安,毕竟大明江山一直是张首辅在操持。

但同时又觉得压在头上十多年的一座大山终于离开,有了自己的空间。

在万历心里,张居正是一个高大全的偶像,高尚道德。

由此,克勤克俭,研习经史,洁身自律,听张先生的话,做一个圣明的皇帝。

心甘情愿地被夺走童年和少年,一心苦读,各种克制。

随着张居正身死,很多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张先生有手腕有能力,私生活却是相当糜烂,铁一样的事实。

蓄养美色,受礼纳贿,公器私用,铺张浪费,门人奴仆,飞扬跋扈。

张居正要求皇帝和其他官员厉行节俭,可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

最尊敬的老师竟是如此表里不一,教给他是一套,自己行的却是又一套。

万历心上狠狠地割了一道。

后来,对张居正的清算,既有百官的推波助澜,又有少年天子的扬威立信,被偶像深深欺骗后的愤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世界,与他开了第一个大玩笑。

事实上,大明朝除了张居正,表里不一的人太多了。

接任张居正的首辅申时行认为,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

大明的两万文官,口称着道德文章,心里各有各的私欲,功名利禄升官发财。

这种私欲是无法消除的。

而作为大明的皇帝,却无论如何不能有阴的一面,不能有私欲。

两万文官,如同两万道枷锁,想法设法将皇帝引进他们崇尚的道德规范中。

他们有一套基于道德编成的规则,万历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这套道德仅仅适用于皇帝,大臣们却可以随意僭越。

万历知道真相时,心情自然是无比酸爽。

同时,他的权力又是被动与片面的。

他可以把他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很难升迁拔擢他看好的官员。
他对大臣们的奏折作出决断,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但是他没有制定法律的力量。
他不能跨出宫门一步,自然更谈不上离开京城巡视各省。
万历如同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但他没有能力去反抗,同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心力以及谋略。
他最终察觉到,大臣们的意见一致,齐心协力,是一种完全无法抗衡的强大力量。
大明江山,看似是朱家的,其实是文官的。
 
明朝文官都有一种“死却扬名”的投机心理,皇帝大事小事家务事,看不过眼就是一份折子来挑刺。
皇帝你有种杀了我,我便可以流芳百世。
双方一旦有分歧,大臣们便前赴后继,死不旋踵。
很多想做的事情统统不能做到,来回争斗,劳心费力,总是不成,励精图治的念头就这么一天天减退。
这皇帝当得太特么不爽了!
我想做什么你们不让我做,那我就什么都不做!
万历终于心灰意冷了,把桌子掀翻,老子不干了!
不再上朝,不再批红,不参加祭祀,不任免人事。
 
此后,大明朝的各种礼仪照常举行,但皇帝已经不再出席了。
各项事务在文官系统的惯性作用下继续运转,课税用兵,科考查核,如期进行,
有些官员愤而辞职,折子送进皇宫,皇帝不说留也不说走。
有人直接挂冠而去,皇帝也并不搭理。
官员的缺口越来越多,皇帝自然不会主持遴选,吏部便只能将符合条件的官员开列出来,抽签决定。
期间,大明朝还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一次是宁夏战役,平定了蒙古人的叛乱。另一次,则是在朝鲜击败了丰臣秀吉的进攻。第三次,播州之役。
此三战三胜,吃的都是张居正的老本。
万历临死前一年的萨尔浒之战,却是一场大溃败,重创了大明的元气。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说的是两样,一个是万历二十多年的怠惰。
另一个,则是万历对于张居正的态度,狠毒的清算。
大明几万名官员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如此给帝王家卖命,是不会得到好的结局。
此后,再也没有什么人,傻傻地张居正一样,一边挨骂一边做事,为大明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黄仁宇,2015,《万历十五年》,《九州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