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所谓伤寒“六经辨证”

 梅谱台阁 2020-09-20


伤寒的辨治思路和方法,在后世被总结为“六经辨证”,并许多伤寒家认为,这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三阴三阳一致,表现也大体有一致之处。且在伤寒论中又往往以“辨太阳病并治”……等等为篇目之名,故而多数医家认为张仲景是采用“六经”来辨治的,并将此认为应属“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不同“证”以用于临床。
伤寒论讲“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而不是“辨太阳经证”或“辨太阳经病”,这是有区别的。其语义在于,人家张仲景辨的是病位表里深浅,而非一条经脉所过之处。中医是辨理论治,详辨病因病机,辨清病机关键最重要。而辨证一说,我认为太局限了。
我觉得伤寒这个“六经辨证”不宜,也不宜走“辨证论治”的捷径,容易误导后学。中医辨治体系,还是回归辨病因病机的体系为宜。
其一,经络病症在内经等诸多医书均有单独论述。
其二,六经辨证之说无法从结构学辨识。
由此也可见,所谓三阴三阳病,非经病,也非某一脏腑病,而是每个脏腑都可以以此体系辨三阴三阳。
其三,张仲景讲三阴三阳辨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非单纯的经络病机变化。
伤寒以寒邪入手,主外感病机,是以表及里所辨。表在阳,阴为里。是阴阳之辨。伤寒论讲了一个方法一个思维,不是所谓六经。我觉得张仲景这种病因病机的辨识方法依然与内经一致。我觉得张仲景这种病因病机的辨识方法依然与内经一致。因而,与脏腑经脉经筋皮部这基础的辨识方法是一致的。
六经之说就是忽视了整体观念。把握内经病因病机辨识的原则,一步步明辨是正途。伤寒论讲了一个方法一个思维,不是所谓六经。
也说整体辨别。打个比方,张仲景把人体看做一个洋葱,最表层自然是皮肤也就是皮部,最内层自然是脏腑。其中,应该说,属表者是皮部、经筋与六阳经脉,属里者是六阴经脉与脏腑。其表里三阴三阳自然是这六者了。
 医圣在原序里说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要略》、并《凭脉辨证》,合十六卷。”
故,有人讲对应,有人讲六经辨证,独立于中医脏腑经脉之外,我认为不妥。
若讲“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拘泥于理论,看临床应用疗效。”我不以为如此。中医临床在于明理,而非对应。理不明,入手必错。即使有效,不会全功。中医不应公婆各有理,公婆各有理,只有几种可能:其一,公婆皆错。其二,公婆各有错对。其三,公婆一人对。而根本不可能的,是公婆皆对。明理更为传经。
中医西医都在变化,认识总在逐步矫正。而持守或相悖相容,非发展之道。中医如果自己都讲不清道不明,如何传承?
所谓百家争鸣,可以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但其一,不悖。其二,有通。其三,相合。而公婆各有理,往往非如此。如此以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认为怎么讲都对,绝不可能有益中医传承。
首先课本的理论并非标准化的或者就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理论需要实践,但更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纠错,重视实践不错,但实践中忽视理论,甚至以实践之名而不做理论深入研究,更是大错。
其次,对理论与实践而言,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脱离。实践者盲目实践而不屑理论者多,理论者照本宣科自己不明理不知不行者多。一如教学者不搞临床既是如此。
第三者,无论理论与实践,有意无意的无视更可怕。我所说有意无意的无视,本质是安于现状。不论理论与实践者,安于既有的,不愿在实践中思考而变化。例如所谓经方者只求与仲景所述一致,所谓内经者视而不见变化也要迎合内经,皆是如此。
若说固执,我必固执如一。谁又能说,固执不是心意的坚持呢?历代医家对中医都在丰富,也许是对内经的阐发,也许是内经的补充,也许是新的发现内经并没有涉及,但能够相融而非相悖,并无不妥。而如果说内经是多少代人摸索,我们只能掌握皮毛,谈不上发展,这样认为的话,历代又如何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