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7金文3

 田牧 2020-09-21

海哭蓝天2020-01-10


四、金文的笔顺

先举个例,“用”字怎么写?如果是真行草三体,分笔势很简单。第一钩裹势,第二奋笔势,也有人先写竖再写两横,那就是竖笔势。钩裹势是转,奋笔势是使,一转一使就写出来了。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套方法没法用。两横三竖加一捺或一撇,没法使转,是分笔写。但分笔画写也不容易,这“用”字哪一笔是第一笔?是中间那一竖,还是左边这一竖?这么一想,就有一个笔顺问题了。

甲骨文是刻的,刻和写笔顺问题不大相同。郭沫若发现了一个例子,见《卜辞通纂》第六片:“刻这件的人,每字先刻竖划、斜划,等全文刻完,再转移骨片补刻横划。如此吸须转移一次,可以节省时间。”

就是这一片,这骨片上刻有一月和二月每天的干支。前两行每字都完成了,第三行到第八行的字只有竖划,应有横划的字都还缺模划。横划是水平的,竖画与横画相差九十度,所以,如果横画后一笔是竖画,那就要把骨片转九十度。这样不停地转来转去,太麻烦了,刻工先把所有字的竖画刻完,然后转过来刻横画,只要转一次。这一片不知当时发生了什么,作者没有把所有的横画刻完。

我们不知道当时的刻工,是否都用这方法,人跟人可能有点不同,但少转动应该比较省时省力。这样一来,讨论甲骨文的笔顺也没有意义了。

笔顺是对书法而言的,书写肯定不会写完全部直画再写横画。研究一下现存很少的几片书写甲骨,很容易发现,当时的书写笔顺跟后代差不多。像这几个字,对读过书的人都不会太难。通常是先写主笔,然后添上小零件。和甲骨文同时的金文,书写笔顺应该是相同的。

我特别要提醒各位,汉字的书写,不管是哪一种书体,基本线条就是这四根:两条直线,两条弧线。两条弧线,也就是两个方向的内向圈。二级课程已经讲过,这个图形是可以旋转的。

一转就转出来十二个单一笔势,横竖撇捺各有三种。

横竖撇捺这四个名词是俗称,书法笔势另有专称。这些单一笔势,在真行草三体中可以根据使转组织复合笔势。在篆隶中就不行,使不起来。不过只用这些单一笔势已经足够写出篆字。还是复习一下几个运动方式:

一是转动,二是滚动,写完后得到一根光滑的曲线,只有暗节点,没有明节点。三是逆动,如一直线和一曲线连接,有明节点,其产生了一根拆线。曲线和曲线的连接也可能产生明节点,如这样。这就不能光滑过度,应该也属于折线。二级课程讲过的这些概念,写篆书都会用到。

4.1.半圆和1/4圆

篆书中直线容易处理,弧线有些情况要说一说。一级课程已经讲过,书法中写弧线以半圆为限。超过半圆就会有绞锋点,要以特别的技法解救。半圆无论是左右还是右左,中间都会产生暗节点。暗节点把半个圆分成两个1/4圆,写1/4圆在书法中是最容易的,不会绞锋。

譬如说这个字,“屮”(chè),《说文解字》:“草木初生也”,草字头就是两个“屮”。篆书是一竖加半个圆。写的时候先定位主笔,中间一竖。然后写这半个圆,你不要想一笔写成。应该是分为两个1/4圆来写,左右都是从上到下,这样写最安全,最容易。

如果你一笔写,会产生外向圈,不顺手。

“左右”两个字,其实是左右手的象形简化。这是常用篆字,写起来每个字也是三笔。中间是长弧线,然后写左右短弧线。

“木”字,现在你知道了,一共要写五笔。先中间后两边,不要贪快。

刚才是一竖加半圈,如果是加一横加半圆呢?如“口”字,嘴巴的象形,写起来也要三笔。先写一横,然后左右各1/4圆。

4.2.对接、顺接和反接

弧线相接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接,两条弧线行笔方向相反,尾部平滑连接。所谓“平滑连接”,就是接口用暗节点,接好后看不出来。其中一条反时针,另一条顺时针。但接好后看起来好像是转动,一次过反时针转出来的。二是顺接,简单说就是两条弧线头尾相接,第二条弧线的头部与第一条弧线的尾部平滑连接。接好后产生一根长弧线,这是滚动。这两种连接后,接口看起来都是暗节点。第三种反接,本来身右行笔,突然改为向左,产生逆动线条,接口是明节点,整条弧线就变成了折线,不能平滑过渡。

1.对接的接口技法

对接接口要平滑看不出来,有些小技法。如果中间接口处正好有其他笔画,如“屮”字,中间有一竖笔,接口写在竖笔上,那就有了隐藏之地。但如果是写“口”字,接口处没有其他笔画,接口就没有其他地方隐藏,不容易平滑。

我看见有些书绘有这样一个示意图,左右两条弧线都是藏锋一圈起,顿笔收。顿笔收是圆尾,两个顿笔收,在接口对撞,很容易导致肿大,墨渖(shěn)太多。比较好的方法,左右两条线收笔时不要用顿笔,而应该出锋,出锋的好处是尾部墨汁较顿笔少。左边弧线写完后,右边弧线下来出用出锋收,两个尖尾重叠,一则容易平滑,二来不会渗化。

此外就注意,我这图上左右两段弧线长度不同,左边这弧线长一点,右边短一点。这样一来,接口的位置不是在中间,而是中右下角上。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举个例子,用右手的人写一横的时候,是从左写到右;如果反过来从右写到左,就会感到不顺手。写弧线努时,手腕先左后右,白色这一段右行,跟写横画差不多,拉长点没问题。反过来当你写弧线裹,手腕先右后左,转弯后左行还要拉长,等于反向写一横,那就很不顺了。

这是明朝南云的墨迹,讲墨色时给大家看过。上面“公”字中间左右弧线有个对接,他怎么做?

放大点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接口位置在右下角。还可以看到左右弧线都是出锋收尾的,不用顿笔。

《散氏盘》中的“自”字,用到了努和裹的对接。注意篆字的笔顺和现在不同,上来先写撇捺两笔,上来先写撇捺两笔,其实也是圆弧,1/4圆,很容易写。然后是两横,最后才写外框一努一裹,对接。接口在右下角,不是中间。

2.顺接的接口技法

顺接等于写滚笔势,就算你用一面锋,也可以一次过写出来的。如果线条很长,分两笔比较容易。上面是努,收笔也不用顿笔,而是出锋。下面是裹,起笔直接在努的收笔里面起笔。即不是在A点起笔,而是在B点起,使努和裹两根线有一小段重叠,这样就看不出接口了。

《散氏盘》中的“以”字,这是可以的“以”,由一根长弧线写成,其实里面分了三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顺接,一笔过也可以写,分两段比较容易控制,尤其是初学者应该先求稳。第二段和第三段对接,这样就写出来了。又如“原”字,中间有两根顺接的线,篆书中对接和顺接用得非常多。

3.反接的接口技法

反接是采用了明节点,既然是两条线,根据“永”字八法的原则,第一笔收,第二笔起。你看这四条线,前两个是王福厂写的,后两个是吴昌硕的。反接在篆书中也是常见的,我把最后这个字放大看一下。

这个接口,分两笔写都可以。第一笔顿笔收,第二笔藏锋一圈起。这是很稳妥的处理方式。明接点不求平滑过渡,所以写起来容易。

4.3.整圆

我们已经知道,写1/4圆最为简单。半圆会产生暗节点,超过半圆就有绞锋点。那么一个整圆怎么写?书法中整圆分两种:一是小圆,二是大圆。有时候不怎么圆,也算是一个圆。

很多小圆由仰覆两条弧线组成,只需两笔就可以写出来。以前我讲过节点,如一横顿笔出尾;也只要两个动作,一来一回就写好了。

《散氏盘》中这个字,地名。上面有两个小圆,写起来只需两笔。

大圆需要三笔,一覆一努一裹。有点像写个“口”字,“口”字也是三笔,只是第一笔是横。写圆把横换成覆。

《散氏盘》中有很多“田”字,我举两个为例。它外框是一个大圆圈,但讲笔顺不是一次完成的。笔顺是这样的,1覆-2横-3竖-4努-5裹,记住外框最后封的。记住,外框是最后封的。如果你先写了外框,里面的空间就要切割。这个字切割比较简单,但有些字封住以后切割就很难,今后会遇到。

五、临习《散氏盘》

金文讲了三堂课,这是专题课程,可以试试动手写作品了。

当年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书法文凭班,就是两堂课后就开始动手写作品的。当然那两堂课时间稍微长一点,影片只有半小时,但我讲课的主要内容都有了。金文中《散氏盘》比较自由奔放,后面石鼓文,小篆就规矩了,我们先从容易的入门。

我们只要写前面几句,就可以得到一张条幅。这是专题课程的第二张作品,将来可以有一组。城大期中考试就是四屏条,你不要拖拖拉拉。这条幅格式是规定的,每个学生都一样,用四尺半切纸,三行,每行十五字。四级课程讲过折纸法,这作品白纸只要两分钟。白纸也是考查内容之一,城大文凭不是好拿的,顺利毕业的同学都有一把辛酸泪。

上一课介绍过清代吴大澂临《散氏盘》四屏条。吴大澂是文字学家,有些字看不清你可以参与他的。

网上《散氏盘》拓本很多,到书店中买也方便。《散氏盘》的释文,网上有几种,有同有异。我这里采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的断句,其中有些怪字,往往是地名、没法读,专家也读不出的,你不要一见就心慌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