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吃、代喝、代扔垃圾……对不起,生活真的太难了?

 昵称71627124 2020-09-21

晚上十一点半,服务完最后一位顾客,陈晨(化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天,他接了17单“跑腿”生意,包括给顾客送文件、送车钥匙、送生日蛋糕等,行程跨越了大半个北京城。陈晨所在的闪送主打同城速递服务,靠“代跑腿”实现盈利,也是“代经济”的缩影。

“代经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想足不出户买到外国商品,找代购;出门应酬因喝酒无法开车,找代驾……人们对这些消费形式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最近“代经济”又衍生出很多新形式,如代健身、代叫醒、代吃火锅、代遛狗等。花钱请别人替自己消费,这些层出不穷的花式“代服务”你可能没有尝试过,但却实实在在地在这个社会上演。

“代经济”掀起热潮说明的确是存在市场需求。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让“代经济”为生活加分而不是减分,就要引导其良性发展,任何“代经济”都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运行。

逐渐升温的“代经济”

“代”字开头的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且多以人们能理解和能接受的形式存在。而当下,非主流的小众化需求正在催热另类“代经济”。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实施以来,上海市民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的垃圾分类管理,应运而生的“代扔垃圾”刷新了人们对“代服务”的认知。“上门快,分类仔细,如果你感兴趣,他们还会教你一些基本的垃圾分类方法。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不错的选择。”一位体验过“代扔垃圾”服务的网友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止上海,目前我国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随着垃圾分类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电商平台上的“代扔垃圾”服务已经出现在一二线城市。

跑腿服务也更像是一种“私人订制”。今年10月,王鸢(化名)的父亲在北京突发疾病,因她人在新疆无法及时赶到,情急之下在某平台叫了“跑腿”服务,包括交住院费、交检查单等。在原以为会很复杂和很困难的沟通过程中,“跑腿”业务员表现得很耐心、负责。事后,王鸢在该平台上传了六百多字的好评。王鸢告诉记者,“代经济”带给她的除了便利,更多是弥补了情感上的缺位。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瑞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代收垃圾”“代驾”“代缴费”等经济形态体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她分析说:“劳动力价值不再是一概而论,还要分层、分时、分场景定价,在某些场景中,由他人代劳可能是更为经济或安全的选择,由此也可以为另外一些人群开拓些新的就业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搭建桥梁的是互联网平台和资本市场。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即时配送用户规模有望突破4亿人大关,达到4.21亿人,分钟级即时配送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平均1分钟响应,15分钟上门,60分钟送达全城”,在微信小程序的品牌介绍页面,闪送把对“跑腿”业务的时间承诺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陈晨告诉记者,做他们这一行,拼的就是速度和服务。

事实上,不止闪送,京东推出“特瞬送”,美团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饿了么将其旗下的“蜂鸟配送”升级为独立品牌“蜂鸟即配”,都是为了在“代经济”中抢占一方市场。

是消费升级还是为“懒”买单?

如果说“代扔垃圾”“代缴费”市场趋热是因为实用性,而“代喝奶茶”“代吃火锅”等“代服务”渐火则意味着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输入“代吃”“代喝”字样,立马弹出几十个搜索结果,记者发现,此类“代服务”价格多在10元至30元之间,还可根据顾客个人需求加价,而顾客需要支付的是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

一位将自己调侃为“减糖神器”的“代喝奶茶”者写到:“拍照朋友圈文案一条龙服务,真实描述、完全还原口感。”向其咨询的顾客多将自己的意图描述为“有趣”“拒绝长胖”“减肥期”等。

对此,陈瑞认为,“代吃火锅”“代喝奶茶”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期待,希望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一些小心愿,从中获得代偿性满足而不必承受相应的代价(如高热量食品摄入增肥等)。

花钱请别人替自己消费,代吃、代喝为什么会有市场?陈瑞分析说,“代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具体出现原因并形成一定风潮还需要分类别审视,不能以偏概全。她表示,“代经济”的发展本身是社会进步和观念解放的表现,年轻消费群体追逐对新鲜事物的体验感是此类“代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各种过去看起来非主流的小众化需求和供给之间有了精准匹配的可能。

她同时表示,从某种程度看,“代购”“代驾”都可以打上实用的标签,而代吃喝等另类“代经济”似乎更像是年轻人的一场社交游戏。“新生代消费人群登上主流舞台后,还会冒出更多新角度新模式,进而成为我们消费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分支。社会越发展文化越多元,对此不必简单支持和批判,也不可贸然视为消费升级。”陈瑞说。

事实上,“代经济”与共享经济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代经济”是一种新型雇佣关系。对顾客来说,花钱买别人的时间,享受另类体验,可以满足猎奇心理和求异心理;对服务者来说,可以将空余时间变现,提供方便他人的服务并获取一定报酬。有序发展的“代经济”会带来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

然而,动动手指就能解决问题,有人却借此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如“代骂”“代答到”“代相亲”等就曾出现在社交媒体中。

“‘代经济’良莠不齐,对打法律、制度和道德擦边球、妨碍社会公平或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应明令禁止,在社会舆论层面不给予这些行为以正当性空间,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监督约束。”陈瑞说。

采写:《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编:何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