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侧线的回顾与总结

 xyf4345 2020-09-21

       制作完视频课,依然是老样子,记录一下学习心得,回顾体侧线这趟列车全程路线,从第1、第5跖骨底——腓骨长短肌——腓骨头——腓骨头前韧带——胫骨外侧髁——髂胫束——臀大肌、臀中肌及阔筋膜张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肋间内外肌——第1、2肋——胸锁乳突肌及头夹肌——枕骨外侧缘及颞骨乳突,整部列车从踝外侧上行,经小、大腿的外侧面,如下面示意图以“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跨越肩膀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

       在骨科门诊,我经常听到患者诉说肩胛提肌下部肩胛上角附着点处,以及上斜方肌中点区域,近中医的肩井穴处出现疼痛、压痛点,局部僵硬感,甚至有患者说活动颈部或肩膀时有咯哒声,我们认为这是不良姿势头前倾,长时间肌肉受不良外力作用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无菌性症所致,简单来讲就是肌肉劳损,治疗方法众多,离不开手法、针刺、放血、中频、中药外贴或薰蒸等,总体上来讲都是解决局部的血运问题,这些方法都有效,但有时症状会很快复发,为什么呢?我们会打个问号?如何才能更好防止复发?人很奇怪,头那么大,颈椎那么小,环椎就那么一丁点关节面,却支撑着大大的头,不禁让我想起大头儿子,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石桥建造的辉煌成就!

         石拱桥的建筑学原理是是依靠拱圈自身形成的弧形拱式结构,将竖向压力分解成轴向压力,然后传递到两侧岸坡拱脚的。而人头部的支撑主要是身体整个中轴部分完成的,只要下方的胸廓结构位置正常,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之间的张力平衡就足够实现对头部外侧的支撑,当头出现前倾时这对肌肉的工作被结构与作用相似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上束所代替,而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的过度使用大部分人都出现了头前移的体态。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头夹肌和胸锁乳突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重新为头部提供支撑,减少了肌肉(肩胛提肌与斜方肌上束)的使用,这样疼痛就会不攻自破,说白了,远离机械性疼痛关键靠自律,可我们总是本性难移!以上是我对体侧线中重要内容跟大家分享,当然体侧线的知识要点还不至这些,有待大家去参悟!

       

       写在本文最后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