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灵武长红枣

 口述宁夏 2020-09-21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口述宁夏】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红枣为我国特产之一,有长枣和短枣之分。枣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而且栽培简单,其色泽紫红透亮、果大核小、质脆甘甜,兼备营养、药用、食疗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

枣为秋冬进补之佳品,又是养颜益寿食品,俗话说:“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灵武素有“花果之乡”的美誉,种植果树历史达1500多年。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灵武长枣树被定为灵武市树。2006年,灵武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

回望中国红枣史


枣原产于我国,具有悠久栽培历史,我国红枣的品种、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

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枣核化石,说明枣在我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

远古人类就以枣果腹、以枣强身、以枣治病、以枣改善生存环境。我国最早的枣树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一带,后延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汉代枣树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

中国红枣很早就被引种到朝鲜、日本、阿富汗、印度、缅甸等相邻国家,并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波斯和地中海沿岸西欧各国。

枣的选育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是最早对枣的文字记载。《广志》是最早记载枣树培育方法的文献。春秋战国时期,枣树种植地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广物博城》中也载“选味佳者,留作栽,候叶始生,取大株旁二、三尺高者移种。”

汉代以后,枣的栽培规模继续扩大,栽培区域向四周扩展,出现《史记》中“安邑千树枣……”的景观。

三国时期,枣树分布不仅遍及黄河中下游和辽东,并且扩大到长江流域。古文献均有对枣品种的记载,周朝《尔雅》记载枣品种有11个,《齐民要术》记载品种45个,元代柳贯所著《打枣谱》记载73个,清朝《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达87种,目前我国枣品种已达704种之多。

灵武长枣寻根觅源


灵武长红枣别名马牙枣,是宁夏独有的枣类品种,主要产于灵武东塔镇园艺、新园、果园、东塔等村,为地方名贵主栽品种。

灵武长枣为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以个大、味酸甜、营养丰富而驰名,素有“十个一尺,十八个一斤”之称,平均单果重15克,最大果重达40克。

灵武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我国开发较早、规模较大的灌区,也是使者往来必经之地。

宁夏平原处于河套地带,这里河谷开阔,水流平稳,漏水沉积出一片平畴,造就出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使者往来选择灌溉条件较优越的灵州地区种植枣果并使品种不断改良。

有关丝绸之路引进果树栽培的记载,多数认为是张骞通使西域时期带回。

如在《史记》和《汉书·西域传》记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葡萄、胡桃、苜蓿之类为多。”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载,灵洲“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晋唐时期河套地区枣树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枣成为桃、李、杏、梨等五果之首。

唐代诗人韦蟾曾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称赞灵州是闻名遐迩的“花果之乡”。

清代灵州枣树栽培更加精益,人们普遍掌握嫁接技术,枣树种植面积扩大,

在灵武东门外的大片百年枣树林,就是这时期栽培的历史见证。

灵武长红枣大面积栽培始于明初,清咸丰三年、民国十八年、1954年发生严重冻灾,造成枣树大面积砍伐和截枝,也是枣树更新、砍伐最严重时期。

20世纪的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生产队曾组织砍伐许多粗壮枣树制作车轮、盖牲畜棚和大炼钢铁。

1968年,在灵武东山坡下发现一座明万历年间砖室墓葬,葬室较大,棺木做工精致且保存完整,在供桌前置放长命灯、青花瓷盘等,盘内可见数十枚长红枣核。

2006年,文物工作者在水洞沟清理明代红山堡藏兵洞时,又发现长红枣遗核,它对研究灵武长枣栽培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百岁老人与百年枣园

宁夏第一“枣树王”


灵武介于黄河与山地中间地带,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地势高爽,土壤肥沃,土壤盐碱成分少,适合枣树生长,是枣树原生长区。

2007年,据灵武林业部门统计,灵武过百年以上树龄的长红枣树达1.7万多棵。

在东塔镇果园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分布着十几米高、树龄达百年的长枣树。

在果园一队村民赵柱家,有近500棵枣树。自治区林业专家曾对赵柱家最大一棵老枣树进行测量,该树直径65厘米,胸围2.06米,需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

枣树高17米,树冠东西宽10米,南北长14米,占地140多平方米,树枝分4杈,树冠如云,树下凉爽宜人,过往行人无不称奇。

专家根据年轮推算,这棵枣树至少有200年以上树龄,是宁夏树龄最长的长红枣树。据赵柱介绍,他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说这棵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这棵长枣树虽然已过百年树龄,但仍枝繁叶茂,年产长枣300多公斤。

2007年,灵武市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灵武“长枣王”。

灵武长红枣与地名


宁夏枣树大多分布在灵武、中宁、中卫一带,数百年来,这些地方也派生出许多与枣有关的地名,显出其与枣树的历史踪迹。

如灵武长枣产地东塔镇就有园艺村、新园村、果园村等与果树有关的村名,显示出该地种植果树的历史印记。

在嘉庆《灵州志迹》中记载:“枣园堡在城西南四十里”,枣园堡即今吴忠枣园,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灵武所辖。

红枣是由野生酸枣中优选、培育而来。在宁东镇、马家滩镇等荒沙地带,至今仍然生长有野生酸枣林,在酸枣生长过的地方,仍存在与枣有关的地名,如枣泉,即宁东枣泉煤矿所在地。在宁东镇东湾村,有大面积野生酸枣林,这些生长酸枣的地方,老百姓称其为枣林沟、枣崖、酸枣子沟等。

灵武枣俗与枣食品


我国古代人们把枣作为祭祀祖先的珍品,也是婚嫁礼仪不可缺少的礼品,从而形成许多枣俗与枣食品。

晋代为官的灵州人傅玄在《枣赋》中写道:“斐斐素华,离离朱实。”杜甫回忆童年贪吃枣的情景:“一日上树能千回”。

红枣在灵武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幸福和吉祥,所以在节日、婚庆饮食中,红枣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佳肴。

红枣除鲜吃以外,还可以加工成枣干、枣泥、枣汁、酒枣、枣酒等。

用长枣制成传统食品,如枣粽子、枣年糕及用枣泥馅制成的各种糕点、面食。

枣酒有灵州羊羔酒、菊花酒等。

在嘉庆《灵州志迹》四时仪节中,有重阳节“食糕,饮菊酒”。除夕“闺中以枣、柿、芝麻及杂果堆满盏著茶叶,奉翁姑及尊客”等多种风俗礼节,均离不开红枣。

红枣在生活中被人们当作必备食品,老百姓过春节有蒸枣糕祭祀诸神;端午节包枣粽子;八月十五以枣果拜月;腊八节吃红枣腊八粥;孩子满月、过生日吃枣糕;结婚“催妆”时包红枣“封子”、撒红枣等。在回族群众喜好的八宝盖碗茶中,红枣更是必不可少。

新中国成立前,在灵武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流传蒸枣面塑祭拜土地、天神、敬灶神的习俗。

枣面塑一般由12个面团捏出人面像,并用红枣点缀出耳、眼、鼻、嘴等,象征一年12个月和12生肖,这种类似图腾的面塑表现古人对丰年和家庭平安的美好向往,是农耕文化的演绎和延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