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秘密”,说出来就不是“秘密”啦!(下)

 启明灯 2020-09-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

接下来讲名天地之始”“无”是啥东西?天地之始。《中庸》里面怎么讲呢?《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天下之大本也”。它就讲那个无限是什么?那个无限就是这个世界的源头——空生妙有,佛家是这么讲的;儒家讲的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家讲的是无,名天地之始。你看讲的是一样样的,意思一点都没变过,只不过是大家用的方言不同而已,圣人的领悟是一致的。
 
我自己曾经以为什么?曾经以为谁家是最高级的,比如说我会认为佛家是最高级的,道家的略次之,儒家的又略次之,我以前就这么认为的。没看过道家的学问,没读过儒家的学问,脑袋里就这么冒冒失失的认为:谁家分的小学、中学、大学,分这个东西。现在明白的时候再翻回来看,所有的经典讲的都一样,才知道为什么古人讲说“圣圣相同,佛佛不二。”到了那个境界,讲的是一个东西,他不能是两个,是两个就不能是圣人。所以才知道我们过去都是带着叫“有为法”、“分别心”,用这个东西看,看不到真相。
 
这儿说“无,名天地之始。”那个“无”是啥?“无”就是那个“道”,它无限,它没有属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啥都没有它是啥?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无”。

那个“无”在道家里面就叫“道”;在佛家里面叫“空”,佛家有时候还用“如来藏”“觉”“佛性”“自性”,讲的都是这个东西。你不要被那个名词搞乱你的理解就行,你就知道是个啥,那个“无”。对,这儿还有个“一”,道家也经常用这个字;儒家用这个字叫“中”“佛性”“自性”“中”……这个字加上,你就知道“无”是啥东西了,“无”不是零。零是啥?零在佛家里面它叫“无际空”,就是着了那个空,啥也没有的。
 
说“无,名天地之始。”“无”是什么?“无”就是宇宙源头,所有的有限来自无限,“无”是来自这个东西。

那么讲“有”是啥呢?“有”就是讲有限了嘛。有限是什么?有限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桌子、板凳、张三、李四、心、肝、脾、肺、肾、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这叫“有”。“有”是哪来的?“有,万物之母。”这个时候它开始创造万物,分门别类了。“无”和“有”是这么个关系。
 
所以他接下来讲,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我们就知道“常”,你一直观察它那个永恒的、永远的那个“无”,说“无”的时候,你是观它的妙用。什么叫妙用?就是这个东西无处不在。那我们知道“无”是啥?“无”是佛家讲那个“觉”。“觉”是啥东西?“觉”就是你觉得的主体,是谁会觉。
 
比如我踢了你一脚,“砰”一脚踢在屁股上。你说“哎呀,踢了我一脚。”我说“你怎么知道有人踢你一脚?”“我觉到了呀!”听明白了吗?“我觉到了呀!”这个“觉“是个动词——我觉到了,我感觉到了。好,谁感觉到的?我们都会下意识的说“我感觉到的。”那么请问“我”是什么?“我”是这块肉吗?“我”是神经系统吗?是大脑吗?我一脚踢到你脑子上了吗?是你觉到的。你会发现那个“觉”后面有一个主体,有一个谁在觉的那个谁。那个谁,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觉”,就是那个被称之为“觉”的那个东西。好懂不好懂这句话?不好懂啊?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一下子说清楚了。《大学》里面那句话叫: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段讲的是什么呢?这段讲的是你如果心没有放上去,你看了你也看不见。比方说咱们聊天呢,这儿就明明有一个人在做什么别的事呢,但是咱们聊天聊的就那么上劲,然后临走的时候,你说“哎,你怎么在这儿呢?”“我就一直在这儿呀!”“哎呀,没看见。”是不是常事啊?

说没看见,为啥没看见?你眼睛里面——你视觉信息里面,收不进这个人来吗?用我们现在的光学现象说,眼睛是个晶体,这个地方有一个——我们叫“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个物质现象。那么这个光一定会进了你的眼睛里呀,你怎么就没看见呢?你为啥没看见呢?那你就知道是因为心不在焉”。因为你的心没看,眼睛虽然看了,心没看,是看了也不见;还有耳朵也是,你心不去听,耳朵听了也不见;心没有去吃,那么这个东西放到嘴里,你也尝不见。
 
你就明白了,心是负责感知的,负责觉的,眼睛、耳朵、舌头,它是负责干嘛?它是负责把信息拿过来的。什么叫负责把信息拿过来呢?它是一个工具,心拿上电钻就会打眼;心拿上耳朵就会听;心拿上鼻子就会闻;心拿上改锥就能拧螺丝。这意思能懂了吧?

心是主体。心是什么?心就是“觉”。儒家讲叫“心”,佛家讲就叫“觉”,讲的一个东西,就是那个玩意儿你叫“馍馍”,他叫“馒头”,是一个东西。所以你知道“心”才是主宰。我们都一直认为物质、肉体是主宰,说“我的手能抓,我的鼻子能闻。”不是,鼻子不能闻,是鼻子只能把那个信息拿过来,然后由“觉”来体验,所以这下你就知道“觉”是谁了。
 

再回到刚才那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

这儿讲的“常无”,“无”是啥东西?“无”就是“觉”,“觉”长什么样子呢?你说“觉”是男的还是女的?你发现不了吧,你没法判断它是男的女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男不女,它没有属性,没有性别属性。

你说它是老的还是少的?是古的还是今的?你发现它没有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你就听明白了,这叫“不生不灭”,它有时间属性一定会有生灭的。没有时间属性——“不生不灭”。

你会发现它没有任何属性,随便什么属性拿过来都没有,所以它“不垢不净”,你没办法污染它,你也没办法清洗它,没办法让它变得更好,它就一直是那样的,它是个无限,它只能是个无限。所以你发现所有的信息放在那儿都没有。

“不增不减”,它也没有体积属性,它不可以移动,你也不可以把它拿起来,但是你也不可以把它扔下,叫取不得你还舍不得。这就刺激了,什么叫取不得舍不得?它一直就在那里。仓央嘉措的诗,好多人以为是写情诗呢,以为是达赖喇嘛闲的没事干,去哪儿联系小姑娘,说“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那能是小姑娘吗?它一定是那个“觉”,一定得是那个“觉”。所以一定你得知道它是个啥东西。
 
“常无,欲以观其妙。”说你知道那个东西原来它没有属性,它啥也不是,可是它哪儿都在。发现了没?它哪都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是那个东西,它是“道”。你是干嘛?你观那个“无”,你是观的这个东西。你说它啥也没有,不好意思,可是它里边啥也有。哪个东西不在“觉”里呢?外星人在不在“觉”里啊?说一个逻辑、一个想法在不在你“觉”里?一切物质在不在你的“觉”里?都在“觉”里啊。

这就逗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就是它有限。任何时候都有,“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是什么意思?“徼”就是边界。边界是啥意思?就是限度。有限、有限,有形有相不就出来了嘛,有善有恶不就出来了嘛。所以“常有”是观什么?“常有”是观——欸!这个叫杯子,这个叫手机,这个叫书,他就观这个东西了。这个时候你就看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形的世界,上面是那个无形的世界。那么你会发现“有”和“无”都是觉。
 
接下来讲:两者同出而异名”它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俩名字。这面就叫“无”,这面就叫“有”;这面就叫“空”,这面就叫“色”。这下你就知道了,“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道说啥了吧?它就讲空有不二”,“不是两回事儿,是一回事。就讲这么个东西。
 
同谓之玄。”就这个东西,人们反应不过来。为啥反应不过来呢?他习惯用逻辑思考,他不知道他后面有一个叫的东西。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切奥妙不都在这里边了嘛。道德经》开篇就讲了这,挺有意思吧。

根据2019年11月23日在太原市河汾书院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