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真正的领导者是这样做的(上)

 启明灯 2020-09-21


这段话,我上周三在二校区讲完了以后,我才反应过来,文王的这段话前面就讲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浅近),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夏商周),以施四事(禹汤文武);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什么意思呢?旨酒就是美酒。尧、舜、禹、汤,这都是叫圣王。说禹不喜欢享受,喝酒、唱歌,他不喜欢这个,他喜欢什么呢?喜——我们今天讲大家坐在一起谈谈道德,坐在一起聊聊成长,他喜欢这个。叫“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对于汤王来讲——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太祖,应该这么讲。说汤执中”,“执中”是干嘛呢?其实咱们学《十六字心传》,你就知道执中是干嘛了。
 
《十六字心传》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你就知道“执中”是干嘛了。人心惟危什么意思呢?人要是用心,你是基于人的出发点来用心,换句话说,你要是“小我”心——什么叫“小我”心?有一个“我”固执地、坚定地(我执)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外在。因为有我,肯定会有外在。

其实你明白王阳明这个境界,它是一真法”。“一真法界”,他在一元里,他不在二元里。二元是什么?二元是我们现在讲的逻辑系统,阴阳、对错、好坏、美丑。他在一元,无善无恶心之体”,里面所有的对比关系都消失了,他回归”了
 
人心是二元,你有对立心、有评判心。“道”是生“一”的,它是个无限。“限”的意思是条件、标准。无限就是它无标准的,它什么都没有,它什么属性都没有,可是它却包含一切属性。你把它理解成数字“无穷大”,无穷大哪个数都不是,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不是负一百,也不是正一万,它哪个数都不是,零它也不是,无穷大就是无穷大,但是无穷大里边有正数、有负数,有所有的属性。“无”是啥东西?“无”就是这个东西——无限。
 

世界的真相本来是这个东西的,本来是个这样子的,但是为什么它就呈现有相呢?因为有判断上去了。就像我们以前举的一个例子,说这是什么?话筒。你看,这个时候你就有评判了,你给它定义了,这叫话筒。我打个比方说,进来一只猫,我把这个东西扔过去给它玩儿。你觉得它会认为这是话筒吗?它不会认为这是话筒,它会认为这是啥?玩具。但是你会认为是玩具吗?你不会。为啥你不会认为它是玩具?因为你的信念系统已经放到这儿了,它就是话筒,你就先固定了。
 
换一句话说,你已经有了一个素材库了,素材库里有一个话筒,然后你拿素材库里那个话筒和外在的这个东西对照,对上了——话筒。猫也是,它的素材库里面——我们叫“阿赖耶识种子”。它的素材库里面有一个东西叫玩具,它拿出来那个东西跟这个”一对,对上了——玩具,这是价值评判。那你说它是话筒呢?还是玩具呢?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东西它是具备无限种属性的。换句话说,它啥也不是,它啥也是,这一次就懂了吧。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啥也是,啥也不是。为啥呢?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它就是个”。”是啥东西?感觉。现在讲感觉这个词儿能知道是啥吧?感觉是干嘛呢?感觉就是去感,就叫感觉;这个名叫的这个东西出去体验了,就叫感觉。现在听懂这意思了吧,这个“觉”知道是谁了吧。
 
讲得再容易点,那个名叫“感觉”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从小到大,他的信念系统,就是他的习气,他认为一定是有一个外在的,一定有一个物质世界的,一定是这样的,他不知道所有的那个东西都在体验里。你所有的认知,所有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在体验里,都在感觉里。就是我们以前讲的那一句话:不是身体有一个意识,是你意识到有一个身体。你体会这句话,你把这句话琢磨出来就开始有意思了,不是说我身体里有个东西叫意识,而是我能意识到有一个叫做身体的东西,有一个身体这么个属性。
 
我们过去都认为是物质里面有一个意识,物质是第一性,认为物质里面有一个意识。但是不好意思,是你意识到有个物质,意识才是第一性。当然现在这个东西,我们没有必要把它上升到多大的一个教科书的高度,我们来辨别说这个东西到底真的假的,我们不讨论这个东西,但是你自己要活明白。
 

“人心”是什么意思呢?“人心”就是有我执,固执的认为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这个“我”它是有范围的“我”。什么叫有范围的“我”?很多人认为皮肤往外不是“我”,皮肤往里是“我”。这意思意思就懂了吧?皮肤是什么?皮肤就是“我”的界限,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的。换句话说,什么叫皮肤以内呢?就是认为有一个叫做身体的这个东西,叫“我”。

可是你说身体叫“我”,那请问我现在要是拿把菜刀,我剁下来你的胳膊。你说:“哎呀,你把我的胳膊给剁了。”现在你的身体少了一大块吧,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我”没有变呐?“哎呀,你剁了我的手了!”“我”没有变啊,身体变了,“我”没变。说我“咔咔”一直剁,把你剁成肉馅了,你说:“啊,把我剁成肉馅了!”身体已经烂了,可是有没有发现“我”还是没变呐。你就知道“我”跟身体不是一回事。
 
但是很多人会执着地认为有一个我,很多人就是固执的。你走路上一碰:“慢点!碰住我了!”看到了没?“碰住我了”,“我”是谁呀?你只能说“慢点,碰住身体了”,你只能这么说;你要说“碰住我了”就不对了。怎么碰住“我”呢?你去体验那个“我”,怎么碰住它呢?它是感觉,你怎么碰它呢?你碰不住它。

回家了,你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那个“我”是谁?“我”在哪呢?“我”是身体吗?显然不是。但是你仍然固执地认为,还有一个别人以外的那个东西叫“我”,你还会固执地认为那个东西。有这种认知的,就叫我执;有这种认知的,就叫人心。“人心”就是讲这个东西。
 
如果你是“人心”,你是基于分别心、对立心、评判心、小我心,你是基于这样的动机来看这个世界,不好意思——“惟”。只能、只有,“惟”是这个意思。说如果你是基于这样的动机,“人心”——“心”是体验、感觉。你基于这样的感觉,那么不好意思,它只有一个结果——危险,就是你不幸福。
 
你想,干啥都是有个我。本来人家大家吃饭吃的挺高兴的,你一去了:“你们这帮人都没人理我。”你看,这不闲的没事找事嘛,咱们的说法,这不是个“讨吃鬼”嘛。他“讨吃”了一顿,人家“哈哈哈”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饭,他去了陪人家坐的吃了一顿饭,生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这不叫“人心惟危”嘛!人家吃饱饭了,一个个吃的脑满肠肥的,油光发亮的,他是气得灰头土脸的,没准还落个肝病,什么病,这可保不齐,这不就是“人心惟危”嘛。
 
你再比如说,我们作为家长去关照孩子,或者作为一个家属去关照家人。你老是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家里面的活都是我干的,你干啥来?你每天一天到晚……”那个也不服气,那个说:“我咋没干了?地不是我扫的?锅不是我刷的?钱不是我挣回来的?”那个也是这一套,两个人都觉得冤的不行,都是“人心”,结果两个人都腰疼。这不就是“人心惟危”嘛。
 
所以你看到,只要你有“小我”,你就不会幸福。“惟危”,只有一个结果。只要你有“小我”,只要你看不破真相——你想没有“小我”,你必须得破了相,你必须得无相,因为有相就一定有对立。“相”就是限制,有相就一定有对立。

“人心惟危”就讲这么个事儿,第一句话就说的这。

根据2019年11月30日在太原市河汾书院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