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故新知】十六字心传

 木易qeklhqmfw1 2018-01-22

在古文《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儒学“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是尧传帝位于舜,舜传给禹时的修心之法,传承的是儒家道统思想,是托付天下和百姓的重担。

在帝位的传承过程中,政权的交接者都要对继任者讲一些托付之言,而这“十六字”便成为帝王之间的交接言辞。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十六字逐渐演变为取得天下的标志。王位传承有禹传汤、汤传文……周公传孔子,孔子传孟子,但是禹传位给汤,文、武、周公传位给孔子,孔子传位给孟子时,在时间上他们是无法见面的。于是就用到穿越时空般的“心传”方法了,所谓的在天命保证下的精神传承。

人心惟危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是趋向利益的,各怀私心,那么就会十分危险。“人心惟危”同时也包含着“危惧”的含义,如《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道心惟微

天地间道心是自然之心,这种道心又是高深莫测,精微至深,普通人难以理解。如《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的“明明德”就是探寻本心,“亲民”就是道心与万物浑融,不分彼此,最终归于道心本真——至善。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同时要专一,不能失去信念。在行动上要采取“中道”的策略,不能走极端。正如朱熹注《中庸》引程子所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就叫做“中”,不改变常理就叫做“庸”,所谓中庸的处事之道就是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保持协同,可以说是孔门的“心法”了。

最先对“十六字心传”进行诠释的是北宋的程颢,他说道:“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也,允执允中,所以行也。”他认为人心是充满私欲,只有道心才是万古不变的。理是精微惟一、至纯至正的,但是人心却充满欲望,十分危险。之后,朱熹主张将道心与人心两者统一起来。王阳明则认为人心就是道心,天地间也只有这一心。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这时候的孔子开始整理六经,但最重要的就是传心法。在儒家眼里,人心与道心是一样的,之所以把道心与人心区别开来,就是要对世人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但是怎么对“人心惟危”的人进行引导呢?在儒家看来就是如履薄冰般的诚惶诚恐,从而达到中道的要求。

“十六字心传”将一个人对生命的磨练、社会的认知与天道自然统一起来,在“中道”中实现物、我、人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