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津:问题真的很大——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一直被忽视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中小学语文课的写作教学一直相对弱,甚至有名无实。

一般所谓的“作文教学”就两步:写之前的审题指导,写完后的作文讲评。前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没有太多干预,只有原则性引导以及要求。后者,主要讲评作文,或展示好作文。必要的提升作文档次的修改,也是因人而异,或解释打分标准,或介绍批卷感观。实际上是马后炮,亡羊补牢,大半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动态的怎么写一直疏于关注。即使所谓“当堂作文”,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为何如此?原因很多:比如,教材、教师、考试方式等。相关制度政策的原因,不是我们一线教师和家长所能管的了的。

我们只探讨那些关乎教学层面的,我们经过努力有可能解决的或可以部分解决的。

一、应试化对作文教学的扭曲

我国中小学“作文”与应试挂钩,相对应的“写作能力”也就瞄准应试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各地又不相同。即以初中为例,发达地区试题每年变化大些,不少语文教师觉得难以把握,或者没有能力或着没有胆量在课堂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导致课堂里学生的“练”通常就是“多写”。

也有些地区,作文教学处于相对不重视的原因,恰好相反。如笔者所在的省份,中考试题由各个城市自己命题,作文的题材多年不变,无外乎就是亲情友情积极向上的套路文章,即使稍微创新一点,写陌生人的关心就成。这种情况下,大家心照不宣,考前只要准备几篇文章背下来,靠默写就能得到五十几分(满分六十)。这样,老师哪里肯在作文教学上花时间?学生呢,自然也是乐于从语文学科上省些时间。

如果说还存在作文教学,除了刚才说的,就只是技巧训练而已。教师必须教的,学生必须练的,只能在形式上的文章,进行“规范”、“技能”的“训练”。并且要教、要练得像“独创”一样,只是为了考场得到高分。

有人批评说应试教育会带来“虚情假感”的盛行,如果那样,至少也是在写作文,古代为情而造文也是有的,这起码还是写作层面的问题,必要的能力训练,也算是有的。

二、作文好坏和天赋有关坑人

作文又不是文学,文学才是和天赋有关。个别教师有意无意混淆概念,其实是在推卸他自己不思考不研究的责任。

也有一些人在积极研究,却以并不理想。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的状况反而给懒惰者提供了一些理由。与语文教育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大家对作文教学问题的关注点,也是其价值导向;十年来语文界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努力,主要是通过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来实现“真情实感”。似乎学生们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种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后来找到了“病根”,比如“命题作文”“程式化作文”的禁锢,于是提出解决方案,诸如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采用“话题作文”,推行“情景作文”,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然而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依旧存在。

于是迷茫仍然在。最后肯定都会觉得作文和积累和天赋有关。

三、作文的可教与不可教

凡写作,总有规范。只要翻“优秀作文”,看历年中高考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考的文章,是过于注重“文学性”的。初中是记叙文,但要文采要议论,高中呢,除了北京等个别省市记叙文和议论文平分秋色,大部分地方主要写“议论性”,但发展分里面有“文采”一条。

而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并不会写文章,对作文的理解就会比较表层。不写文章的教师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么?肯定是“不能够”。大部分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景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包括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强调的“揣摩”。

他的“教学”(如果算是)只教已有的东西,比如教学生散文的知识或如何写散文的知识,比如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等等。这样,就势必偏向规范或技巧。这样的写作教学很可能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

一方面是规范可教。另一方面,却要反对“程式化”。有作家宣称:“一讲规范,散文就死”。散文这样,作文也是。不拘一格与“训练”的必须一格,就会产生对立。偏向于形式方面而进行规范或技巧的“训练”,很难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融合在一起。显然没有教师喜欢学生说假话,显然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在语文课程里的写作中,学生不得不为了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