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转眼又到了板栗飘香的季节,软糯香甜的的栗子不仅孩子们爱吃,不少大人也是一吃起来就停不下嘴。 30岁的黎女士就特别喜欢吃板栗,自从糖炒栗子上市她每天都要买上一两斤当零食,一边追剧一边吃。有一天晚上,她吃完栗子后开始打酸嗝,腹部胀痛难忍,上吐下泻,甚至吐出了血丝。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胃出血,而罪魁祸首就是栗子。 吃栗子竟然会吃出胃出血,这是怎么回事? 栗子本身是一种可以算作“主食”的食物,它的淀粉含量在42.2%左右,脂肪含量很低,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在肠胃道中会发酵产生气体,如果食用过多就容易出现胀气、打嗝等情况。 而且栗子的含糖量也比较高,过多的糖类物质摄入到胃中后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酸、胀气等问题。尤其是本身肠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大量食用栗子后更容易导致呕吐,甚至胃出血。 所以,大家在吃栗子时也得讲究方法: 一来栗子吃多了会加重肠胃负担,并易引发胀气、反酸等问题;二来栗子的热量很高,6颗大栗子的热量(约895千焦)就约等于一碗米饭,不控制食用量很容易导致肥胖。 所以建议大家再喜欢吃栗子,每天食用量最好也不要超过10颗。特别是栗子入菜时,一定要注意减少主食的摄入,以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能量摄入超标。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吃栗子吃出胃出血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只要大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食用,一般就不会有这种危险。 更何况栗子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有“秋季养肾第一果”、“干果之王”等美誉,这时候不吃,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种说法“补药一堆,不如栗子一把”,那栗子都有哪些养生保健功效呢?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道:“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明代药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说“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精气需要养藏,用栗子来进补尤为合适。 中医认为栗子入脾、胃、肾三经,所以除了补肾强腰的功效之外,它还具有很好的健脾养胃作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可起到辅助治疗功效。 小贴士 栗子分为南栗和北栗,南方产的栗子个头大,含水量高,健脾益胃效果相对更强;北方产的栗子个头较小,含糖量比南方的高,补肾作用更好。大家在购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合适的品种。
秋季口腔溃疡高发,皮肤容易变得干燥粗糙。而栗子中的维生素B1、B2含量比一般的干果更高,这两种物质能有效改善因缺乏B族维生素引起的口腔溃疡、皮肤粗糙等症,所以现在吃栗子正合适。 板栗最常见的吃法可能就是糖炒栗子了,但这种吃法高糖、高油,有时候栗子还是开口炒的,容易发生焦糖化反应,常吃会加速衰老,加剧血糖波动。 那栗子怎么吃比较好呢? 食材:栗子200克,粳米100克,桂圆肉15克,大枣10枚 做法:粳米淘洗干净后浸泡30分钟,栗子剥去外壳后入冷水浸泡3小时。把粳米和栗子一起放入锅中,加1000毫升左右的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5分钟后加入桂圆肉、去核掰开的大枣、适量白糖,再煮10分钟左右待粥变黏稠即可食用。 桂圆、大枣都有补气血的功效,与补肾气的大枣搭配,对脾胃虚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都能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 食材:栗子150克,生姜15克,红枣8枚 做法:栗子剥去外壳后切成小块,和红枣、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加1.5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30分钟即可。 秋季昼夜温差大,人受冷热交替刺激后,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而板栗姜枣饮具有散寒、止泻等功效,正好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恶心呕吐、胃脘隐痛、大便溏泄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食材:鸡1只,栗子300克,葱、姜适量 做法:鸡切成适当大小,入锅焯水捞出。姜切片、葱切段、栗子取仁备用。锅中放油,加入葱、姜爆香,放入鸡块煸炒约3分钟后加老抽、热水,小火慢炖1小时。然后加入栗子仁再炖15分钟,加适量盐调味后即可出锅。 栗子和鸡肉是绝配,两者一个富含蛋白质,一个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在营养上能形成互补,是秋季进补的极佳选择。特别是脾虚怕冷的人,秋天常吃这道菜能增强御寒抗病能力,补益脾胃,养肾强骨,效果很不错。 ![]() 最后豆苗子要告诉大家一个挑栗子的小窍门:在购买栗子时一定要留意它的形状,一般一面圆、一面平的栗子会比两面都平或都圆的栗子更香甜。另外,在购买糖炒栗子时,建议大家优先选择不开口炒的,这样可以减少脏东西、有害物质的摄入,吃起来更健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