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不愿与黄忠同列,或是为赵云鸣不平

 彭允好 2020-09-22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刘备命黄忠乘士气正盛攻击夏侯渊。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

同年秋,刘备进位汉中王,册封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四人为前、左、右、后将军。并赐爵黄忠关内侯。

刘备派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时,关羽听闻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勃然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为什么会发怒,为什么不愿与黄忠同列?

《三国志·黄忠传》记载:“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黄忠的名气声望跟关羽、马超不在一个级别,黄忠凭借新立的战功而扶摇直上,位列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一,可能会使关羽不开心。

本来,战将凭借军功获得封赏,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关羽行伍出身,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何况黄忠效力刘备,勇武过人,斩杀夏侯渊,为刘备占领汉中立下汗马功劳,身为蜀汉开国元勋,与刘备“名为君臣、义为兄弟”的关羽理应开心才是,为何不喜反怒,借题发挥,公开显露对黄忠被册封为“后将军”一事的不满,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关羽心中认为,凭名气、威望、战功、资历、品德等综合考量,适合与关羽、马超、张飞同列,且是“后将军”一职最佳人选的人,那个人就是赵云。

赵云和刘备、关羽从相识到并肩作战,前后近三十年,堪称元老级的开国元勋。赵云于初平二年(191年)和刘备等人在公孙瓒处共事。建安五年(200年),赵云开始追随刘备,《云别传》云:“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败于当阳长阪坡,赵云力战,拼死救护甘夫人和后主刘禅。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为杂号将军之一,刘备始创置。牙门将军为主公近卫统领,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外军征伐时,牙门将军留守中央,主公亲自征伐时,牙门将军负责统领亲兵作战。

建安十四年(209年),赵云从征,平定荆南四郡,被封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蜀支援。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军粮到北山下。黄忠前去抢夺,到了约定时间还没回还。赵云带数十骑出营查探,正遇曹操先头部队。赵云一次次地冲击曹军,突围而出。部将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赵云又驰马突进重围,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张翼见曹军杀到,要闭门拒守。赵云却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箭射曹军,曹军自相践踏,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来昨日战斗处察看,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于是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关羽熟读《左传》,更是身体力行春秋义理的历史典范。《左传》记叙了大量历史人物和事件,赏功罚罪,皆有礼制。司马迁说“《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所以,也构成了关羽对于后将军一职任命上的思想源头。

《左传·昭公五年》云:“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襄公十一年》云:“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赏不失劳”,意思就是行赏不要遗忘有功之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国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偏偏遗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不夸功,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直到死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关羽借黄忠受封“后将军”表达不满,究其本意并非是对黄忠有任何不满,而是对赵云战绩彪炳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鸣不平。这反而突出反映了关羽正直、感恩、忠诚、仗义的人格操守。

这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群臣进表请刘备为汉中王的名次排列上也能看出端倪。

《三国志·先主传》载有:“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其中便可看出,赵云的名字进入了“等”里,名次、级别、地位不仅在黄忠之下,甚或也在赖恭、法正、李严等之下,难怪品性正直纯良的关羽忍不住要发发牢骚了,也总算是为赵云挽回了一些颜面。

虽然,这样的名次排序可能只是刘备新得蜀地,人心未固,对蜀中以及新晋人士施以高官厚爵,借以拉拢蜀中望族人心的一种手段,但总要有人为劳苦功高、忠心耿耿的老臣子发发声,做下表示,表达一下慰问、歉疚的心情。关羽或许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所以,当刘备派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不愿与黄忠同列时,费诗并没有洋洋洒洒细述黄忠的功劳,及解释为何如此授职的原因,而是从汉高祖刘邦与萧何、曹参等元老感情相契,不计班次排列的故事,来影射刘备与关羽等故臣元老的情深义厚,福祸共之的心态。

费诗说:“大凡建功立业的人,使用的人才绝对不会是一个。从前萧何、曹参与刘邦从小要好,陈平、韩信都是后来投降的。若论及班位排列,韩信居于第一,从来没听说过萧何、曹参等人有抱怨。今天汉中王刘备因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功劳,提拔他担任后将军,但是意义的深重怎么能和将军相比呢?而且汉中王与将军恩若兄弟,就像是一个人,同休等戚,祸福与共。我认为将军不应该计较官位的高低,爵位的丰厚。我只是一个使者,传达汉中王的命令,将军若不受拜官位。等我回去复命之时,恐怕将军会后悔啊!”关羽感悟到费诗的寓意,于是欣然接受了前将军的任命。

费诗的这段言语与其说是对关羽所做的思想工作,倒不如是在劝慰那些稍感失落的元老旧臣,让他们能够理解和体悟到刘备的良苦用心。因为关羽在蜀汉政权中的身份、等级、地位,以及与刘备的相知相契,根本无须再用爵位厚禄来稳固了。这在《三国志》各传记中都能找到大量当时名士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评价。

所以,关羽的“不与老兵同列”,刘备的“吾自当解之”,费诗的“王与君侯,譬犹一体”,都在暗含弦外之音,为赵云等元老旧臣送去安抚和慰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