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巴克卖茶,打了谁的耳光?

 禅艺会 2020-09-22

如今中国的茶人,大多只对直接的买卖感兴趣,而对茶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进入这个茶市场,只是看到了消费的需求量,却不细细分析消费的个性需求与文化诉求。未来的中国茶消费市场,如果还是星巴克的运气,那一定是中国茶业的悲歌。——纯道题记

星巴克买咖啡,妇孺皆知;星巴克卖茶了,前所未有。

1998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台湾,开出第一家店;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国贸开出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十八年来,中国人抱着欢迎的态度,坐看星巴克在中国的攻城掠地,在许多人看来,星巴克的到来无碍大局,因为中国本不是咖啡消费大国,就像在一个传统上不穿鞋的国家里推销鞋子,不会有人阻止,只会有人看笑。

如今,星巴克在中国早已培育出自己的消费群体,在年轻人中不乏拥趸,品牌美誉度节节高升。到星巴克去喝一杯咖啡,不仅仅是口渴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注入,拿一本书去坐上几小时,带个笔记本去工作半天,整一个耳机去那里边喝边听,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熟悉星巴克的配料比自家冰箱里的配货还清楚。

正是这样一个国际品牌,如今要进入中国茶市场了,卖茶叶,卖茶水,中国人准备好了吗?你能够看到下一个十八年后的格局吗?


中国是产茶大国,2014年全国茶叶总产量195万吨,茶园面积274万公顷,这两项数字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仅福建就有400多万,浙江有200多万的百姓靠茶吃饭,全国近3000万人以茶谋生。“盛世喝茶”,中国同样还是茶叶消费大国,最近十年,中国茶的消费量增加了10倍以上。2000年以前,中国茶业的产值只有90亿元,如今已经超过1000多亿元,每年增加一两百亿。”2012年,中国茶叶总产量占世界比最大,达到了42.29%,接近一半;其次是印度,产量占比为24.55%;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产量占比分别为8.16%和7.21%,其他地区产量占比均低于5%。

中国也是茶的发源地,为了证明这一点,中国人甚至拿出了许多证据。此前的一个多世纪,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依据印度阿萨姆种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事实却证明,中国云南普洱的邦崴才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是世界最早的种茶之地。为了纪念这一发现,中国国家邮电部于1997年4月8日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澜沧邦崴古茶树,面值50分,上了“国家名片”。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英国人诺曼·凯利博士签名刻授“世界茶源”牌匾,在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上授予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意味着这位英国籍主席纠正了英国人百多年前的错误,实在是来之不易的!

一个产茶大国,也是茶的发源国,其“世界茶源”资格竟然需要一个不产茶的英国博士来认可,本身已经够滑稽的。正是这位博士所在的国家,有着一种叫 “午后红茶”的生活方式,不仅进入世界各国的王室,而且被精英阶层广泛接受,在大大小小的会议茶息时间,几乎完全被一种叫“立顿”的袋泡茶垄断。

“立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创始人汤姆斯·立顿于1890年在英国正式推出立顿红茶。两年之后,立顿就开始了全球化运动,先是在美国设厂,接着又在印度开设分店,走进了远东市场。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1992年,立顿进入了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立顿要倡导的理念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

反观中国茶,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况。在中国千亿茶市场里,并不缺乏好产品,但是却挑不出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好品牌。“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这实在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共同尴尬。按理说,土地国有化的中国,更有条件进行规模化种植与生产,而事实上却不及土地私有化国家的茶业管理成功,中国茶园的偏小而杂乱,茶农的粗放与低效,茶商的趋庸与类同,都无法形成有力的资源占领市场,与外来品牌抗衡。各地政府则在形象工程上一再烧钱,却在茶品牌建设上无计可施,在推动茶业发展上,更多只是从多卖钱与拉动旅游上着力,却不肯在提高质量与信誉,建设持久品牌上真正进行投入。

中国人爱茶喝茶,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去印度、尼泊尔、期里兰卡和日本旅游时,见到大批中国人在购买当地产的茶叶时,你还是会大吃一惊。问大家为什么要大量购买当地茶,一个几乎相同的回答让人更加哭笑不得:“这里的茶让人放心,有机茶,不会用农药!”言下之意,中国茶实在让人不放心。这样的担心,事实上通过媒体的披露,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愁云”不散。

绿色和平组织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先后在北京、成都和海口对九个茶叶品牌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这些品牌包括:吴裕泰、张一元、中国茶叶、天福茗茶、日春、八马、峨眉山竹叶青、御茶园,以及海南农垦白沙绿茶。 检测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九个品牌的所有茶叶样品上均含有至少三种农药残留,检出的农药种类总数高达29 种。其中六个样本含有十种以上农药残留,而日春803 铁观音竟含有多达 17 种农药残留。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局面,产茶大国中国的茶叶却很难进入欧美市场,时常出现中国茶叶因检测不合格被退回的事件。

世界第一茶品牌立顿,也一直努力在中国采购茶叶,但还是被绿色和平组织抓了个“现行”:2012年“立顿”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称,茶叶中含有灭多威等有害样品的“立顿”牌的铁观音茶中,产地写明来自安徽。当地一位茶农告诉绿色和平成员,“那些大品牌的茶叶企业产量那么大,它们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茶园里去控制采购的原料,很多都是在市场上采购收集的。”遇到这样的事,任何一家企业想加大在中国的茶叶收购,都会十分谨慎。从全球茶叶贸易方面来看,出口方面,2012年,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出口量排名前三,分别为43.02万吨、32.18万吨和31.99万吨,占比分别为24.71%、18.48%和18.38%。两个小国,茶叶的出国量之和是中国的二倍多,它们生产的茶叶几乎都用来了出口。


茶叶的农药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茶农的好日子就不会真正到来,茶农超量使用农药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一次去一家茶农家选购茶叶,与茶农相谈甚欢之后便买了不少新茶,茶农见到生意做成,一定要我坐下喝杯好茶再走。面对殷勤挽留,恭敬不如从命,但坐下之后听到的一句话,却让我把刚才购买新茶时的喜悦一扫而去:“来,喝喝我的好茶,我们自己喝的,不打药水的!”这不是在说,卖给客人的茶叶都是打了药水的吗?

明明知道自己要喝不打药水的,为什么卖给客人的茶却要打药水呢?难怪中国人要到国外去买放心茶了。各地政府如果可以把精力放在生产放心茶、有机茶上,相信中国的茶消费量还会有更大的增长,哪怕只有一个省、一个县可以做到, 都是真正的品牌。现在的有机茶园占地都不是太大,即使自己能够做到不用或少用农药,但从周边地区影响而来的污染,以及大气雾霾之后的飘落物,仍然使得有机茶园的质量大打折扣。其实,政府如果能够有效管住茶农,还是可以管好茶园质量的。

如今星巴克要卖茶给中国人,新的问题又来了:它是用中国茶呢,还是用外国茶呢?它当然想卖中国茶,产地在这,消费也在这,想想都是最好的市场和收益。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和美誉度极高的商家,万一出了纰漏,被暴出使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茶,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事,股票市场一定会要它“好看”。因此,在采购茶叶时,星巴克一定会吸取立顿使用中国茶的教训,慎之又慎。

不用中国茶,那只能用外国茶了,就像它采购咖啡一样,向全世界的茶园采购自己所需要的茶叶。星巴克不想让自己被人“好看”,就会让中国人“好看”:一个泱泱产茶大国,必须进口他国的茶叶,才能在中国放心做买卖,这样看来,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茶出口量又要增加,斯里兰卡或有可能替代中国而成为第二茶出口国。


曾经的中国,可谓“处处有茶馆,人人去茶室”,到如今,茶馆茶室已经极少遇见,有的茶馆早已与棋牌室和KTV混为一谈,宁静不再,喧嚣四起。而有些装模作样的茶道馆却用繁琐的程式、昂贵的价格、装逼的茶器,把年轻人驱逐到咖啡馆。与茶农一样,茶商与茶馆业主,很少去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年轻人的偏爱,却把精力化在了茶叶的年份与价格之上,以及收藏价值上,媒体上出现的茶叶消息,多半又是什么茶拍出了天价,在满足拍卖双方虚荣心理和装阔心理之外,对茶业发展与引导消费毫无积极意义。

在品牌的创立上,立顿、星巴克及其收购的Teavana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好的模式:全球采购——配置特种茶叶——建立品牌——分销和质量控制——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它们本身都不拥有或者运营任何茶园以及生产设施,但极其重视消费需求、时尚元素与品牌管理,这是一个从消费导入的正确方向,与中国茶商追求的控制茶园、垄断渠道恰好走的是相反的路线,孰是孰非,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还有什么能与“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更有说服力?


七万多家茶企,就意味着七万多个不知名的小品牌,但是每一家都只占微小的市场份额,甚至都不及袖珍小国新加坡的一个茶品牌TWG tea。TWG tea创立于2007年,创办人来自摩洛哥和美国,有意思的是,品牌的创建地点选在了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不到0.1%,既没有茶叶的产出,更没有特别茶文化的新加坡。创始人Taha认为,“茶叶是中国乃至东方的瑰宝,所以在品牌创建时我们选择了茶叶发源地的亚洲。我们是先确定了要在亚洲创立品牌,进而选择了新加坡,因为其是亚洲最优秀的贸易国家。TWG tea品牌标志上所突出的1837年,也是为纪念新加坡在该年成为茶叶、香料和高级奢侈品贸易站的那段历史。现今,我们的品牌从新加坡发展到了世界各地,在欣喜被消费者认可的同时,我们也为自己是亚洲的奢侈品牌而骄傲。”

是的,TWG tea做到了这一点,在新加坡的豪华宾馆和大型现代化的商场里,都能看到TWG tea的专卖店,许多中国人也会在那里买了带回中国。但是,在中国,还没有一家茶品牌店可以把连锁店开进豪华宾馆和大型商场,至多可以在超市与大卖场的一角看到几家来自台湾的茶叶连锁店,这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当我需要为中国的十“大”茶品牌配图时,实在找不出几张符合美学要求的图片可以让人产生敬意。菜农固然可爱与纯朴,但却很难打动年轻消费者的心,再看看星巴克及其Teavana的图片,一种清新、时尚、整洁的气场感总能让城市里的精英们反复注目,而他们不正是茶消费的主要目标对象吗?我们的茶店里喜欢塞满大大小小的茶叶罐,顾客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小心地走动,而星巴克和Teavana却十分注重顾客的感受与体验,总是把最宽敞的空间留给消费者;我们的茶馆茶店,总是喜欢用特大号字体招揽客户,而星巴克和Teavana却用低调的灯光反衬出品牌的LOGO;我们的店面前往往就是老板或者店员的停车场,而星巴克和Teavana的门面一定是干干净净,任人自由进出。这样的差距,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处处看出不同的用心。

见到传统的茶馆茶室吸引不了人,把一些城市里的精英们逼急了,干脆先后辞职,建起了符合自己心意的会馆、会所,以茶道为主,兼顾茶道、香道、琴道及艺术品收藏,在空间营造上体现出禅意氛围,因此近年来获得了一些好评。但是,这类小众的茶道空间,因个性化太强烈而难以复制,更不利于连锁经营,无法真正影响到普罗大众对品茶倾向的引导,至多是三五志同道合者的聚会场所,如果再过多增加了一些宗教元素,更容易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这是从个体需求出发的茶文化新趋向,丰富了中国茶空间的存在形式,但与星巴克要引导的大家消费倾向与商业模式却相去甚远,难以形成更有影响力的业态。

如今中国的茶人,大多只对直接的买卖感兴趣,而对茶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进入这个茶市场,只是看到了消费的需求量,却不细细分析消费的个性需求与文化诉求。当中国茶人很少关注文化与极少阅读茶书的同时,日本的NHK却在用心地拍摄《宋徽宗与茶》,正在不断地研究陆羽,正在年年跑到径山,回味大宋国开始飘去的茶香。许多中国人其实对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陆羽了解很少,对一个皇帝写了一本《大观茶论》也浑然不知,但对反映后宫内斗的《甄嬛传》与《芈月传》却津津乐道,这样的文化基础,离复兴中华传统,复兴茶道精神实在还有不少距离。如果有一天,我们的CCTV能够去日本拍拍荣西禅师,拍拍千利休时,说明大众对于茶道之美的需求已经真正形成。


十八年后的中国茶消费市场,将是怎样一种格局,恐怕无人可以完全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星巴克的Teavana决非等闲之辈,能够在中国的地盘上长驱走入,将是星巴克与Teavana的福气,却是中国茶业的悲歌。

星巴克在中国卖茶,耳光打到了谁的脸上?只有被打人的心里最清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