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艺春秋》(周宇著)与《禅艺题记》(纯道著)两本新书已经出版。《禅艺会》将摘录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连续发布,以飨读者。亚马逊网、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已上柜《禅艺春秋》《禅艺题记》两书,欢迎读者直接在网上订阅。《禅艺题记》 生活之茶道 在佛法经论中,以香味上妙的旃檀喻为无上菩提 ,把恶臭无比的伊兰喻作无明烦恼。进入旃檀林,或许象征着可以开启无上菩 ,于是,众生纷至沓来。
香道从寺院传到民间,说明僧团引领了香文化的潮流,从天然的草木中汲取大自然的香气,可以产生愉快、舒适、安详的气氛。因此,不论你是不是一名佛教徒,当你喜欢上香道文化与自然香气时,其实你已经进入了修行状态,香道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法门。
茶道、香道、花道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重新兴起,这些本产生于中国的生活美学方式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被丢进了垃圾箱。还好,日本为我们保留了最初的雅道形态,并有所创新与发展。到日本把自己祖先创造的美好生活方式学回来是许多中国人的愿望。 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 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 如此优雅之举,在扫“四旧”后离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今重拾旧好,多少让人有些陌生之感, 好在粗鄙必将受人唾弃,优雅终将重回人间。
日本香道,不仅源自中国,而且源自佛教, 它是传承中国文化和佛教礼仪的载体与象征。当中国人把诸多优秀传统摒弃之时,却正是在东瀛得到至善发展之期,这样的事例不一而足,值得反思。当精英文化被唾弃之时,低俗邪气才会大行其道。
设于家庭、祠堂、公司等处的佛龛,是佛教信徒便于礼佛的一种方便法门,代替了进寺敬佛的不便,因与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时时提醒不忘佛恩,刻刻行善止恶利他。在佛龛前上香、供水、 献花、燃灯,日日不辍,持之以恒,功德无量。
儒家以香为伴,寡欲忘己,贯通文脉 ;释家以香供佛,去俗离尘,静心参禅 ;道家以香奉神, 通天得福,顺其自然。一炷清香,让儒释道三教次第悟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之妙谛。
如果把进寺院烧香只是停留在“有求必应” 的层次上,那么就有可能失去福慧骈臻的机会。烧香,本意是礼佛,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点燃戒定慧真香,熄灭贪嗔痴妄念。只有放弃自私自利,发愿利益众生,才能福增无量。
有人热衷于烧高香烧头香,却并不虔诚礼佛, 对佛教教义也知之甚少,只是一厢情愿地把世间的庸俗气带入寺院,似乎烧高香烧头香就是买了一张头等舱机票,因此可以进入贵宾室候机,却不知玷污了佛教的正气,增加了业障,此风的确不可长。
寺庙烧香,常引发火灾,污染空气,有毒致癌, 而在日韩,以及港台的寺庙里是禁止烧香的。许多人把烧香看作是虔诚礼佛的象征,实质上却是一种企图有求必应、等价交换的商业逻辑,以致出现了烧高香、抢头香的陋习。面对雾霾,中国寺庙已到了全面禁烧的时候了!
腊月,有着风雪交融的天,也有着斗寒傲霜的梅,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当一缕幽香不经意间飘来,陪伴着期盼春风早来的人们,算是大自然给予大家最好的礼物。能够在这样的日子里,依旧不忘香道与花道的人,难道幸福还会离他们而远去吗? 冯骥才曾在“两会”上表示,要“警惕中华文化的粗鄙化”,因为文化的粗鄙化必将“给国民精神带来对自己文化的轻蔑、轻视和无知”。源于中国的雅道,在中国已经支离破碎,在日本却被奉为精神高地,时代需要有更多国人去把自己的国粹重新学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