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艺茶道】序2:一盏清茗酬知音

 禅艺会 2020-09-22


由禅艺文化丛书编委会推出的2017年新书《禅艺茶道》与《禅艺插花》,将于8月16日至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2017上海书展上首发,欢迎读者参加首发签售活动,现场感受三位作者的精彩演讲与点评发言。

《禅艺茶道》序言(2)

二、一盏清茗酬知音

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日本荣西禅师,写了一本《吃茶养生记》而被尊为“日本茶祖”,在这本书中,荣西禅师只提及“茶者”“茶德”“吃茶”“采茶”等词,还未出现“茶道”两字。到了十五世纪,村田珠光首次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因此被奉为日本茶道鼻祖。研读他留下的文字,却也并没有见到“茶道”两字,而最为接近的提法则出自他写给大弟子的一封短信,名曰《心之文》,第一句即写道 :

 此道最应忌讳的就是傲慢与贪婪、
嫉妒高明者、蔑视初学者之心。

此道,由此被认定为“茶道”,赋予茶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到了十六世纪,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在村田珠光的“闲寂茶” 和武野绍鸥的“数奇屋”基础上,为日本茶道确立了精神定位和形式定位。

可见,生成于十六世纪的日本茶道,比之皎然提出的“孰知茶道全尔真”的八世纪,晚了八百年左右。“茶道”发轫于中国,中兴于日本,没有理由说“茶道”只属于日本,而不能说属于中国。以中国茶艺、 韩国茶礼、日本茶道来区分三国的茶文化内涵,是一种自甘贬低的默契,其实大可不必。若真要区分三国茶文化特点,完全可以中国茶道、 韩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来区分。

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的茶道发展与演化,共同促进了东方茶文化在精神领域中的提升。在融合与分化中,更多时候难以区分出一国一地的差异,正如冈仓天心写作《茶之书》用意所在,他想提倡的是 “现在正是东方的精神观念深入西方的时候”,《茶之书》是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在冈仓天心笔下,茶道意味着美学成为一种生活实践,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可以依照茶道的礼节来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先在日本获得了共识,人们愿意用茶道的礼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皇室,到武士,再到如今的政客、文人与市民,都十分乐意去接受茶道的浸淫。因此,在日本的茶道流派层出不穷, 精彩纷呈,人们通过修禅问道,把茶道带到了至善至美的精神高地。

中国茶道的发展伴随着时局的纷纷扰扰,此起彼伏,始终没能形成茶道的流派氛围,因而难以建立起需要时间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只是在针对不同人群的茶道特质方面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茶道内涵与形式。人们把中国茶道按照人群特点分为了 :宫廷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与禅门禅道,这不能说是四种不同的茶道流派,只能代表着不同人群对茶道某些方面的形式与内容的偏爱。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独坐山居寒舍,等待明月升起,朋友寻路而来,一壶清茶,君子之交淡如水,便是如此。作为茶人, 最应知道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茶道,谁才是自己的知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