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禅】心静自然凉——峨眉山万年寺坐禅避暑

 禅艺会 2020-09-22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高悬的骄阳,烘烤着本已烦乱的心,该去哪里避暑?如何让自己的心宁静而又清凉?

每每夏天,我都喜欢去万年寺。理由很简单,深山古寺,群峰环抱,鸟唱蛙吟,清风送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空灵般的清凉。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万年寺为佛家三宝(佛、法、僧)之“法”地,普贤道场之腹地,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是坐禅避暑的最佳处。

坐禅避暑,初闻甚玄。其实,通俗地讲一句话:心静自然凉。正如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一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禅坐清净,了悟自心。不受外部物相之变(酷暑),而在物我两忘之心静,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性回归之境界。我猜想这便是禅师与常人的区别所在。

我等凡俗之辈往往随外部物相之牵系。初到万年寺,四望青山,树木茂密,一派生机旺盛的翠色,绿得耀眼,绿得教人心头发痒,仿佛万物都在发散清新的、清凉的气息。爽神的山风沿着峡谷吹拂,夹杂着泥土和花草的芬香。这里的风似乎更懂得人意,总是恰到好处地呼啸着,舞动着,把一切都吹动了,却又连什么都没有扰乱。坐其绿荫,敞开上衣,让轻风徐徐拂着内衣纳凉。放归山林,悠闲惬意。想起庄子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在心灵与物象之间对话,在小我与天地之间驰游,在大乘与小乘之间跳跃,在自得与开放之间沉思。呼吸点大自然施舍给我们并不太多的新鲜空气,洗洗眼,静静心。

翠“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岸”。万物皆入此来,只为印证禅意。清新的翠色,清凉的山风毕竟是我心之外的物相,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动之静时得之。然要达到“心静自然凉”,应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正如箬庵禅师《赠别》诗句所言“如今无处觅深山,但得心闲即闭关……”,世间已经无所谓“深山”了,如果有,那是在人心里。这是的“深山”,已不是物相的山。换言之,不管名山秀水如何的空灵、清凉,甚至能涤净灵魂的尘埃,然而人心未息,一念牵系,尘劳上心,同样会浮躁、烦恼而不清凉。正所谓:“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菜根谭》)所以,必须让心“停一停,想一想”,进行一定的禅修。

论禅易,坐禅难。象白居易之禅诗,似乎还可意会几分,然坐禅则为明心见性,“外无相是禅,内不乱是定”。对于我等凡俗之辈,太难。按僧人“七支坐法”慢慢坐定,双足跏坐,背脊竖直,手结法界定印……可心里就是安静不下来,先是腿麻至疼,后来又觉得酷暑浮躁,搅乱着本已烦乱的心,甚至想到马祖名言“磨砖不何作镜,枯坐岂可成佛”。是呀,枯坐则白坐,不静思入定、不明心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

相由心生,心依禅静。十几分钟后,总算慢慢地收回神来。眼睛半合,口念佛号,妄心自息,心源空寂。六尘万缘一概放下,过去未来一概不想。无烦无恼,无是无非,无人无我,那种意境真是妙不可言。难道这就是:久坐有禅,观而得空,即是真如三昧。此时,有一种“同一间庙,但有不同一个神;同一酷暑,但有不同的清凉”的感觉。乘兴拟诗一首:

远离喧闹心情爽,策杖峰峦石磴长。

溪水如歌来古刹,烟云似梦读经章。

蛙鸣山岭空无欲,月照莲花净有芳。

避暑莫求风雨相,只因心静自然凉。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境哲学,意象皆在心中,意象也在物外与物内,而我意其中,全赖品悟。在个性的意味里,所有的意象都是我的意象,所有的物都归之于无。“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其实,虚灵宁静,禅无处不在,尽在一刹那的顿悟,寂静而具审虑般慧妙的“禅那”。如:夜宿万年古寺,群峰环抱,明月野溪,自然会想到智洪禅师“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之禅;古寺庭园,碧草花艳,自然会想到赵州禅师“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之禅;白水池,半池碧水,蛙声琴韵,自然会想到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禅……

生活中,人们都在寻找着禅的解脱与开悟,寻找那种直抵人心的般若。心统摄五官感受,心中有禅,逍遥物外;心无杂念,超越名相;心入空界,适意达性,此时,心方能静,而心静自然凉矣。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