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思明居士 2020-09-22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自古以来,王位之争总是伴随着杀戮。本是一奶同胞,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热血,却因为对权利的向往和渴望,展开激烈的角逐。暗潮涌动中,没有一次能够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能解决问题的。然而两虎相争,没有一个人能够全身而退,必然两败俱伤,而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君不见脊令鸟,又不见紫荆树。紫荆枝叶同荣衰,脊令饮啄共鸣舞。草木禽鸟尚如此,兄弟相争猛于虎。说到底,战争都是因为手中看不见摸不到的权力和自身的利益。谁都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所以在利益和权力面前,亲兄弟的关系,不堪一击。

忽必烈的军事谋略

忽必烈生于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孩子,在少年初长成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孩子。原本,忽必烈安安静静的,对于皇位没有任何的肖想,但是一场意外,打乱了一切的计划。其长兄蒙哥"最长且贤",但是登基后不久,便战死在沙场上。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马背上长大的孩子,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当听到蒙哥死亡的消息,忽必烈也在征战的路上,正统帅蒙古大军围攻鄂州(今武昌),而与忽必烈对峙的是南宋丞相贾似道率领的军队,彼时的南宋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军队人数众多,但大多数都是浑水摸鱼之辈,战之则败。

面对如此大好的机会,忽必烈是不想回去争夺王位的,因为顺其自然,王位也是他的。但是又一则消息传来,让忽必烈坐不住了,妻子察必从说,留守在帝国首都哈喇和林的忽必烈弟弟阿里布哥,已经在布局,想要越过忽必烈夺取汗位,如此紧迫的情势,已经容不得忽必烈再有任何的犹豫了。

忽必军身边的谋士也纷纷进言,现在大汗逝世,国家无主,而殿下是既是嫡孙又是大汗的一母同胞的弟弟,而且战功赫赫,扫平了云南,攻克了两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敌。况下殿下爱民如子,更是网罗人才,身边人才济济,回去继承大统,乃是众望所归,要"断然班师,销祸于未然",令天下安。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在忽必烈还没有做出决断的时候,推波助澜的事情也发生了,贾似道这个南宋的窝囊宰相,遣使者来拜见忽必烈,请求和谈,并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如果忽必烈愿意和谈,结束战争,那么南宋愿意称臣,而且也愿意每年进贡货币和物资,如此丰厚的条件,是忽必烈万万没有想到的。

虽然南宋的做法让人不齿,但是若是答应和谈,也能尽快的结束战争,班师回朝,也正中忽必烈的下怀,他当然欣然接受,答应了南宋的所有提议,并约定以长江为界限,友好言和,南宋每年向蒙古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互不干扰。双方握手言和,一触即发的战争烟消云散。

阿里布哥的军事谋略

处理完战场的事后,忽必烈心无挂碍,便快马加鞭北返。而此时,弟弟阿里布哥也并没有闲着,也在一步步谋划着如何夺取王位。在忽必烈大战在即的时候,便传来消息,让忽必烈速回,参加选举新汗的漠北和林的忽里勒台会议。而忽必烈心中计较,未予理睬阿里布哥,而是暗中出手了。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忽必烈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要论政治计谋也是十分了得,他先是派自己的亲信廉希宪到开平(后称上都),观察阿里布哥的动态,密切关注京城中的事态发展。而后又命令得力的手下赴宗王塔察尔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支持忽必烈为汗,而结果也是不负众望,获得了塔察尔的支持。

忽必烈和阿里布哥,各自心怀目的,开始了明争暗斗,忽必烈到达开平后,便召集支持他的部分宗王开会,忽必烈顺利登上大汗位。但是这样的会议结果是不被法典认可的,蒙古选汗必须在规定地点召开大会,而且各系宗都参加,选举结果才被认可。

而此时的阿里布哥,也觊觎王位,并且已经坐不住了,急于登位。在忽必烈匆忙就位以后,阿里布哥极力促成了哈喇和林的选汗大会,在术赤系、察哈台系、窝阔台系三大汗国,多数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阿里布哥毫无疑问,也是成功当选,即了大汗位。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当忽必烈和阿里布哥,纷纷抢前抓早的,成为了可汗,矛盾便迎面而来,而两个人亦是如同水火,如此一来,蒙古便出现了忽必烈和阿里布哥两个大汗。然而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国更容不下两个可汗,蒙古帝国正式分裂,而由此也带来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之争。

中亚一战,角逐汗位

要说两兄弟也是有着某种心理默契的,作为性格和脾气都有个性的人,而在蒙古内部,也出现了两伙,一伙支持忽必烈,以和忽必烈关系十分要好的旭烈兀等人为主,而另一伙是支持阿里布哥的,有术赤系别儿哥、窝阔台系海等人,而部不和,必然引起更大的争端,战争也是一触即发。

忽必烈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而且带兵多年,已经训练出一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一把利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为了尽快取得胜利,忽必烈决在冬天亲征和林,征讨阿里布哥。而一直养尊处优的阿里布哥,在短兵相接的时候,彻底失败,退至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打不过就跑,也是三十六计里的最为经典的一句,走为上策。阿里布哥失败后,也在争取利益最大化,便想和忽必烈谈判,参加西北诸王都参加的正式选汗工作。而忽必烈抱着必胜的决心,对于阿里布哥的所有小动作都视而不见,视作小儿科的垂死挣扎。

忽必烈先是下令停止对漠北的物资供应,让使阿里布哥陷入缺吃少粮、物资紧缺的窘困。而阿里布哥四面出击,征集器械粮食,一面阿里布哥假装归顺,暗中突然袭击,两人如此你来我往的战争长达四年之久,在这四年里,最受连累的就是百姓了,真是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两个人的争夺战,以阿里布哥病死为结束,忽必烈一举消灭了阿里布哥的所有势力,从此,漠北与中原地区的恢复了统一。而忽必烈将都城更加前移,也暴露了对于中原虎视眈眈的野心。

惊心动魄的思念四年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与弟弟阿里布哥决战中亚

结语

当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从来就是没有一场战争解决不了的,但是亲兄弟之间的汗位争夺战,也是每个朝代都见怪不怪的事情,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将王位拱手相让,而忽必烈和阿里布哥持续了四年的汗位之争,虽然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期间的消耗,也是大大削弱了国力,总体看还是得不偿失的。

兄弟反目,皆因利益不均。而历史上一切的战争也莫不是因为利益使然,为了争夺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战争中,最受苦的就是底层的百姓,战争起,便颠沛流离,家将不家,然而谁能够真正体察百姓的苦呢?也许,他们所有的付出和放弃,都是为了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