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读《重读八十年代》

 稻读公社 2020-09-22

名家点评

莫言:“朱伟先生是资深文学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享有盛誉。这次重新出山,点评小说,思路清晰,目光独到。正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两本书!”

稻友推荐

看到稻读文学群里群员们写的《重读八十年代》的一句话笔记,觉得怪有意思,刚巧,手头没有正在看的书,于是,就点开猪哼哼分享的电子书,随手翻阅起来。没想到,才看了没几行,就被吸引了去。

▲朱伟

作者朱伟曾是《人民文学》编辑,由他来写八十年代的优秀作家群体的创作过程以及期间的文学作品的剖析,契合之极。

《重读八十年代》从王蒙开篇,写到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最后以苏童收尾,共写了十个作家。这十个作家串起了中国八十年代耀眼的文学星系图,朱伟从和作家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作家们的创作背景,带领读者去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的去解读作品,解读作者,解读八十年代的文学史。

▲李陀、余华、苏童

一路翻阅过来,惊讶朱伟对作家们的熟悉,对他们作品的熟悉。

他写王蒙,从王蒙去编辑部送《队长、书记、野猫与半截筷子的故事》,从相遇所见写起,栩栩几笔,刻画出王蒙的外貌,再从小说分析他的叙述手法:黑色幽默与意识流。从王蒙身份转变后的作品呈现以及王蒙任《人民文学》主编后对《人民文学》杂志的面貌改造,对新人的提携和发现等多方面为读者展现了王蒙,让我们了解王蒙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作品,窥见了当时热闹的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过程。

他写李陀,写李陀家是文学交流所,马原,莫言,各地来京的作家、评论家、找稿子的编辑,都会到李陀家去畅谈。写余华和苏童初在文坛绽露光芒,就被李陀发现、挖掘,写李陀推动了余华、叶兆言、格非、苏童、孙甘露、北村等作家,帮助了这些作家的成长。

他写韩少功,从韩少功和编辑王朝垠的交往写起,重点分析了《爸爸爸》、《女女女》和《马桥词典》,结合他的人生历程分析他的作品,说他是坚定的现实主义派。

▲八十年代王安忆为读者签名

他通过对王安忆作品的分析,写了一个作家写作的逐步成熟过程。

他从莫言的写作历程,赞扬了莫言的才华。莫言用三天时间打草稿,四天誊清,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写莫言爱整洁,谈吐拘谨,拿烟姿势夸张,写作时,除了抽烟,还会用一把磨得亮亮的小梳子梳理不多的头发,这些小细节,读来有趣,也让高居神坛上的莫言落地为人。穿插了两大编辑部抢《红高粱》稿子的小故事,读来亦非常有趣。朱伟从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对此的思考,“小说显然不能与生活画等号,它是小说家体会生活的成果。”作者对《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作品的分析,都有助于我们阅读这些小说,从这些文本中加深对莫言的了解。朱伟说,莫言写的其实不是警示小说,背后有很强烈的爱憎。荒诞、魔幻其实都是他使用的表现伎俩而已。朱伟统计了莫言的作品:小说约六百万字,散文随笔杂文约三百万字,赞扬了莫言的勤奋。

他对比了余华的先期作品和后期作品,指出了余华成长的迅速,说,余华写作特点是“锋利”,以“锋利”来体现“力量”。

他在叶兆言家初遇苏童,彼时苏童如羞涩少年,熟谙西方各流派作家。分析了苏童的作品,坦陈了苏童作品的好与不好处。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八十年代,是混在一起,可以不分昼夜的年代。”

他们的八十年代,让人艳羡的八十年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