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众生·画像—— 岑燮钧《戏中人》分享会

 稻读公社 2020-09-22

岑老师笑意盈盈携带夫人而至,也携带来了三月温和的春风。“稻可果腹,读亦润身”,主持人欢迎着岑老师的到来,也再一次真诚地提出了自2016年10月成立至今的稻读公社不变的期望,愿我们在脚踏实地之时,亦不忘仰望星空,每天共读一小时,让阅读成为我们对生活更有品味的追求,让文化成为一个城市最好的形象名片。那么今天这幅江南众生画像又会给大家呈现一种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温文尔雅的岑老师,有着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怎么想到从散文创作走向小小说的创作,最终形成了这本小小说集《戏中人》呢?”面对着主持人的提问,岑老师爽朗而笑,率性而答。原来岑老师一开始并无雄心大志,时见于报刊上的散文“豆腐干”,足以让他嚼之有味,视为人生一大乐事。直至一次对小小说名家谢志强的拜访,谢老师建议他可以尝试写写小小说,才开始着意于小说创作。于是,便有了第一篇小说——《老母子》的诞生,那是2011年,岑老师从中感受到了创作小小说的快感。但接下来的二三年却遇到了小小说创作的煎熬期,甚至想到了放弃,但在谢老师的指导提携下,终于找到了写小说的感觉,那就是写人,刻画人,于是开始写起了“族中人”系列。

“这本小小说集的名称是《戏中人》,第一辑内容是‘戏中人’系列,是如何创作这一系列的?又是想要表现什么主题呢?”主持人如我们许多读者一样,对第一辑内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那可是动用了我半辈子的积累。”岑老师很是感慨,原来他从小就是戏迷,虽不善唱却善听爱听,戏中人、戏外人的故事都让他痴迷不已。“戏剧界也许是个名利场,但我希望从人性的角度来加以表现,来表现他们食人间烟火的万端情义,来表现他们的人性关辉。”岑老师感慨唏嘘,朗读者绿油油适时朗读戏中人作品《名丑》,顿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书友叶子对《戏中人》爱不释手,觉得岑老师的作品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尤其喜欢“族中人”系列,这些故事深深打动读者,给人以很强烈的真实感,那么该如何处理好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问题?又该如何在熟悉的土壤熟悉的素材上来巧妙地避开人与事的对应呢?叶子把问题抛向了岑老师。岑老师笑道,族中人的故事的确大多真实,因为真实,才更动人心,但小说的真实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人间百态其实都可以对号入座,因为典型人物身上会具有共同性,写自己的身边人其实写的也是大家的身边人。一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人们读完都觉得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阿Q的影子。当然,移花接木的手法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了,岑老师笑着补充。朗读者秋枫一段选自《大爹》里的朗读,让大家再度沉浸在对人物的感受之中。

“那么想写小小说的话,该如何入手呢?”主持人继续深入这个话题。“那我就好好来讲一讲吧。”岑老师如斯说,在座书友纷纷开始笔记。岑老师认为写小小说和散文大不相同,散文受拘束较少,而小小说自有小说的要求。首要便是塑造人物,很多人在情节与人物之间失去平衡,大多以情节取胜,但岑老师始终记着谢志强老师对他的指导,“写活人物,生活不是情节,而是碎片化。”岑老师言无不尽,一一道来,他说小小说人物不要求面面俱到,突出一二个细节即可。人物形象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好几个人物细节塑造在一个人物身上,成为“拼凑的角色”。而有了人物、情节,只是骨架,还需要血肉,这就需要细节来加以填充。而细节又该如何产生呢,岑老师引用了一段话,“当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马丁尼;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小说不要归纳,而要具体。岑老师还讲到,小说如同摄影,小说的细节也要有焦点,无关紧要的事情便可虚化,可省略。

大家听得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岑老师互动交流。有年逾八十的陈老先生,有书店雅室主人,有怀抱孩子的宝妈,有从掌起坐公交而来的叶老师,他们都向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大家或感于细节的魅力,或欣赏语言的特色,或深味艺术的相通,或探究素材的积累,岑老师逐一细心倾听,耐心解答。更有书友在读过岑老师的作品,在听过岑老师的分享后,也萌生了创作小小说的欲望,身为医务人员的她,对生命临终阶段有着太多的感慨。岑老师大力鼓励她动笔去写,将眼中所见之实和想象之虚结合起来,将虚构的前文作为后文的铺垫,自然而然地让结局水到渠成。

岑老师还热心地给大家介绍了他的写作老师,除了生活中的谢志强老师给予他很多的帮助外,还有书中的众多老师:如从鲁迅那里学习如何寥寥几笔刻画人物形象,迷恋白先勇先生的历史沧桑感,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学习外松内紧的创作状态,从余华那里学习小说怎样在灰色地带游走。岑老师说,越是阅读,越是发现距离之大,艺无止境,阅读也是无止境的。

听着岑老师的介绍,主持人忍不住问道:“那么又该如何从熟悉的作家影子中脱离出来呢?”岑老师笑了,他说目前依旧在模仿阶段,如果能从他的文章里读出几分名家的影子来,便已是他的荣幸了。而他也鼓励大家模仿,初学者就是从模仿中起步的。

主持人设问专业,“在《文人之美》和《戏中人》出版后,会不会有素材用尽的担忧?又会不会担心写作上的重复?”对于第一个问题,岑老师信心满怀,他说只要生活在继续,身边人的故事就永远在继续,老的故事讲完了,新的故事又开始了。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岑老师倒是引以为忧的,他说既要扩展题材,也要扩展表现手法,小说要看背后的故事,更要看背后的人性,“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眼睛是明亮的,生活中就永远不会缺少素材。他说要开始尝试从小小说走向短篇小说,也尝试着写历史小说,从间接材料中拓展创作面。历史一直在重复,只是换了个背景而已,而人性是相通的。

我们对岑老师的新作充满了期待,而这次分享会,更是一堂极其精彩的小小说创作课,岑老师毫无保留地将他的创作过程、心得、体会、方法全盘托出,令我们如沐春风。孔子问志,曾皙答“沂水春风”。今日春风如醉,我们相聚在浒山江畔,看江南众生像,品人间万种情,甚是幸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