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人间”与“山寺”对比,说明在作者看来“人间”是“喧嚣的尘世”,而“山寺”是“仙境”。 B. “尽”字,流露出作者对人间春景难觅的遗憾:“始”字,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寺桃花盛开的惊喜。 C. 此诗极富情感变化:诗人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因看到大林寺桃花盛开而惊喜,因发现春景尚在而自得。 D. 此诗语言华丽,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既富有情趣,又包蕴哲理,读来耐人寻味,感觉耳目一新。 2.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哪些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 1. D D项,“此诗语言华丽”错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戏语雅趣,没有华丽的辞藻。 2. 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事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鉴赏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东西苦苦追寻未必能得到,而在不经意间却往往能够获得”。孟夏之时,陆地鲜花凋零,芳菲落尽,但山上桃花刚刚开始绽放,说明“事物(事情)各有其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一刀切”。诗人怜春、惜春、觅春,最终找到无限春光,说明“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