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 泄泻证治十九条 1 山西中医儿科 贾六金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09-22

第四节 泄泻证治十九条 1 山西中医儿科 贾六金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贾老师详细总结了泄泻证治十九条,并做了专题讲座,包括:感寒伤湿泻、湿热泻、食滞胃肠泻、肝气乘脾泻、飧泻、脾胃虚弱泻、脾胃虚寒泻、惊泻、疳泻、表邪内陷泻、肺燥肠热泻、湿阻脾胃泻、寒热互结泻、湿泻、痰泻、寒厥亡阳泻、滑脱泻、热结旁流泻、正虚邪恋泻共十九个证型。


一、感寒伤湿泻(风泻、风寒泻、寒湿泻)

 证候: 

泄泻清稀如水,多有呕吐,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多数。疏风散寒,解表化湿,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

本证属表里同病、表里同寒、外有风寒、内有寒湿,治必表里双解,表寒重加荆芥、防风,内寒重加草果,草果治疗寒湿阻滞脾胃、腹痛吐泻尤为适宜。




二、湿热泻(热泻、火泻、饮泻、暑湿泻)

 证候: 

发热,泻下急迫,注下如水,或泻下黏稠,后重不爽,肠鸣腹痛,痛泻阵作,粪色黄褐而臭,肛门有灼热感,烦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疾。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

本证属表里同病,应表里双解。腹痛腹泻阵作为主,称为“火泻”。饮多泻多称为“饮泻”。发生在夏季,兼有自汗、面垢、烦渴等称为暑泻。暑为热邪阳邪,暑多夹湿,名称不同,但湿热之邪作祟则已。湿热泻临床最为多见,感染性腹泻多属此证。


三、食滞胃肠泻(伤乳泻、伤食泻、伤乳食泻,胃泻、食滞胃肠泻)

 证候: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脉滑。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代表方为保和丸。

辨证要点为腹痛、腹胀、便次不多,粪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四、肝气乘脾泻(痛泻)

 证候: 

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恼怒、情绪紧张,发生腹痛腹泻,泻后仍腹痛,苔薄白,脉弦而缓。

 

抑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

本病多见于成人,西医称“动力性腹泻”,因胃肠功能紊乱引起。

治疗时痛泻要方应与柴胡疏肝散合用,方中白术、白芍应重用,方可收效。

食滞胃肠泻和本证均有痛则欲泻,前者是泻后腹痛减,后者泻后腹痛不减。



五、飧泻(水谷泻)

 证候: 

倦怠懒动,四肢乏力,食而不化,口不知味,泻物完谷不化,小便次数多,舌质淡,脉缓。

 证候分析: 

多由脾胃虚弱,土衰木盛,清气不升,不能运化水谷水湿所致。

 治法方药: 

补中益气,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本证的诊断要点是完谷不化,小便次数多。在病机上与肝气乘脾泻有相同之处,都与土虚木乘有关,但各有侧重,肝气乘脾泻重在肝盛,飧泻证重在脾虚。升阳益胃汤治本证疗效亦可,但要减黄连倍芍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贾老认为正常状态是寒主凝降而生浊,热主升散而生清,若清气在下,热邪下迫,脾胃失其冲和之气,使水谷不能消化而发生飧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雷丰《时病论》讲述最为详尽,他说“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调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泻也。”谈到病因,雷丰提出了五种致病之因,有风邪、木胜、寒气、脾虚、伏气。“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说明是风邪致病;“厥阴之胜,肠鸣飧泻”“岁木太过,民病飧泄”,据此而论是木盛致病;“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飧泻”,据此而论是由寒致病;“脾胃者,虚则胀满,肠鸣飧泻食不化”,据此而论是由脾虚致病;虚邪中人,感而未发,舍于肠胃,由此而论是与伏气相关。





六、脾胃虚弱泻

 证候: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特别是进食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苔白,脉细缓。

 

 治法方药: 

健脾益气,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

辨证要点为脘腹胀满,进食后腹泻,一日3~4次,四肢乏力,面黄肌瘦,体重常低于同龄均值,病程较长。




七、脾肾虚寒泻(五更泻、肾泻、肾阳虚弱泻、洞泻、中寒泻、脐寒泻、脾胃虚寒泻)

 证候: 

久泻不愈,或五更泄泻,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代表方为七神丸合附子理中丸。七神丸(《医学心悟》):肉豆蔻、吴茱萸、广木香、补骨脂、白术、茯苓、车前子。

在施治时要进一步辨别偏于脾阳虚寒还是偏于肾阳虚寒,成年病人多表现为五更泻,以肾阳虚为主;小儿则表现为久泻不止,偏于脾阳虚。七神丸中有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比四神丸更能紧扣病机。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先后天关系,脾阳根于肾阳,肾又依赖水谷充养;病理上互相影响,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终成脾肾阳气俱虚之证。




八、惊泻

 证候: 

小儿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如苔。

 

 治法方药: 

益脾镇惊,代表方为益脾镇惊散加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钩藤、朱砂、蝉蜕)。

辨证要点是夜卧惊哭,粪黏稠,色绿。小儿粪便的颜色也可作为诊断辨证的线索,母乳喂养粪色金黄,人工喂养粪色浅黄,以食物为主是褐黄色。如白陶土样便多为胆道梗阻、消化不良,绿色黏液便要排除肠道感染。




九、疳泻

 证候: 

面黄肌瘦,肚大青筋,毛发憔悴,水谷不分,频频作泻等。


 治法方药: 

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消食导滞,

参苓白术散、肥儿丸、消疳理脾汤、清热和中汤均可选用。

以清热和中汤(《医宗金鉴》)为佳。


方药组成:

炒白术、陈皮、厚朴、赤苓、黄连、神曲、谷芽、使君子、泽泻、生甘草。

疳泻只是疳积的一个症状,《医宗金鉴》对疳证记载详尽,尤对病因病机及证候认识深刻:“大人为劳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原,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毛发憔悴眼睛[插图]。”

本病西医属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主要表现是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弹性差,肌肉松弛萎缩,反应差,体温低,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下肢可以出现可凹性水肿,脉细而缓。




十、表邪内陷泻

 证候: 

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泄泻,苔白,脉浮。

 证候分析: 

太阳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下走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引起泄泻。证虽属里,但由表证引起。

 治法方药: 

逆流挽舟,代表方为葛根汤。

表里同病,表寒而里未热。《伤寒论》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大承气汤。《注释伤寒论》说“以邪气并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则里虚,故必下利,用葛根汤以散经中寒邪。”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水样便,是因为病原体毒素可使胃肠道黏膜糜烂、出血,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与本证的临床表现近似。



十一、肺燥肠热泻

 证候: 

病初为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咳甚时痰黏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痛,水泻如注,腹痛,肛门热痛。

 证候分析: 

本证多发于秋令燥热偏盛季节,燥邪伤肺,肺热下移大肠所致。

 治法方药: 

润肺清肠,代表方为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方),方药组成:阿胶、黄芩、杏仁、桑皮、白芍、甘草、车前子、甘草梢、生糯米。

本证属于表里同病,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出现泄泻。诺沃克肠炎和空肠弯曲菌肠炎,都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咽痒、咳嗽、流涕等症,随后出现腹泻。




十二、湿阻脾胃泻(湿困中焦)

 证候: 

本证多见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脘腹痞满,恶心欲吐,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方药: 

燥湿化浊,清利湿热,代表方为

雷氏芳香化浊汤,药物组成:


藿香叶、佩兰叶、陈皮、姜半夏、大腹皮、厚朴、鲜荷叶。三仁汤亦可选用。



十三、寒热互结泻

 证候: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证候分析: 

伤寒汗出表解后,脾胃损伤,升降功能失常,邪热自外内陷,寒自内生,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致泄泻。

 治法方药: 

和胃散结,代表方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证与甘草泻心汤证在症状和病机上有共同之处,药物组成相差无几,但病因不同,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食滞,水谷不运,以生姜为君药,后者是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以甘草为君药。

寒热互结泻多见于急性肠炎。



十四、湿泻(水泻、濡泻、溏泻、鹜泻)

 证候: 

脘腹胀满,肠鸣,水样便,量多,腹部不痛,小便短少。

 证候分析: 

夏秋季节,湿邪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治法方药: 

和中利湿,代表方为胃苓汤。

辨证要点为水样便,量多,肠鸣,腹部不痛。本证应和湿阻脾胃泻进行鉴别。本证病程短,无热象;湿阻脾胃泻病程长,因湿中生热,有身热不扬等症。




十五、痰泻

 证候: 

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或泻下白胶样物,头晕恶心,胸腹满闷,病程缠绵,久治不愈,脉弦而滑。

 证候分析: 

因脾气虚弱,生湿生痰,痰积于肺,脏病及腑,因而致泻。久泻不止,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治法方药: 

健脾化痰祛湿,代表方为六君子汤。

本证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和肠结核。



十六、寒厥亡阳泻

 症状: 

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神衰欲寐。苔白滑,脉细微欲绝。

 证候分析: 

暴泻伤阳,或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治法方药: 

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

本证“下利、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至,反微喘者死”,属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重度脱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重要生命脏器和组织循环灌流不足,功能代谢发生了严重障碍,出现了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逆,脉搏呼吸增快,血压下降,脉压缩小,烦躁不安等症,证候极其凶险,应立即抢救治疗。



十七、滑脱泻

 证候: 

泄泻日久不愈,滑脱不禁,日夜无度,多有脱肛,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候分析: 

大便久泻,不能固摄,致脾肾俱虚,中气下陷,下元虚寒。

 治法方药: 

涩肠固脱,代表方为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广木香、诃子、罂粟壳。

各型腹泻日久不愈,都会出现滑脱不禁表现。辨证要点是久泻并有脱肛。

湖北崇阳邹羿摘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