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道国医 ![]() 泄泻有三,寒、热、积也寒泻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热泻者有渴,宜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 三棱煨、莪术煨、青皮去白,醋煮、良姜醋煮,各五分,丁香去蒂三钱五分,木香、牙皂、百草霜各三钱,巴豆霜二钱五分。上为末,醋面糊丸,麻子大,随人加减。溯原汤原物亦可。 胃泄、大肠泄、小肠泄,三者不同。盖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不分,所下者皆完谷也。此从寒治,宜理中丸主之。 自小肠来者,小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盛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分别水谷,以五苓散主之,使水谷分利则泻止矣。 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背酸臭也。宜用《伤寒论》中禹余粮汤、陈文中痘疹方中肉豆蔻丸主之,此涩可以去滑之法也。 叔和云:湿多五泻。此本《内经》湿胜则濡泻之论。所谓五泻,则与《难经》之论不同,《素问》以脏腑分五泻,叔和以风寒湿热食分五泻。 如泻时有发热恶寒,水谷不分者,此风湿证也,谓飧泄。《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是也。宜小建中汤加防风主之。若兼脓血者,胃风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吐或不吐,所泻者多完谷未化。此寒湿证也,宜理中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痛或不痛,所下亦有完谷而未尽化者,此邪热不杀谷也。有成糟粕者,皆属热湿,以《伤寒论》中猪苓汤主之。如寒湿热湿,宜详辨之,属寒者不渴,属热者渴也。 如泻时水谷混下,小便少而大便多者,此湿泻也。有溏泻无度者,此久湿也。并宜五苓散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腹鸣之证,恶食,所下酸臭之物,此因宿食停滞于中而成湿,此食化为湿也。宜下之,积去泄自止也,丁香脾积丸主之。 泄泻二字,亦当辨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 猪苓汤 猪苓、泽泻、阿胶、滑石、茯苓各一钱, 上水煎。 春月得之名伤风,其证发热而渴,小便短少,宜先清暑后补脾,清暑薷苓汤,补脾白术散。 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服玉露散以清暑止渴,后服白术散以补脾。如不渴者,寒泻也。先服理中丸以温中补脾,后服五苓散以清暑。此祖传之妙诀也。夏月水泻,其详在“因五邪之气所生病”条内,有案 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 冬月得之,伤寒泻也。其证腹痛,所下清水。宜温,理中丸或理中汤加熟附子少许主之,不止,宜豆蔻丸。 四时之中,有积泻者,面黄善胂,腹中时痛,所下酸臭者是也。宜先去积,后调脾胃,去积丁香脾积丸,调理脾胃胃苓丸。 治泻大法,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更不止,胃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清气上升则不泻矣。又不止者,此滑泻也,宜涩之,豆蔻丸主之。此祖传之秘法也。 儿泄泻依法治之不效者,脾胃已衰,不能转运药性以施变化,只以补脾为主,脾胃既健,药自效也,白术散主之,常与无间。此予先父之秘授也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者是也,故应补脾胃于将衰之先。宜用白术散补之,补之不效,宜用调元汤加建中汤急救。否则,慢风已成,虽使仲阳复生,不可为也详见慢惊内。 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勿与汤水饮之,水入则亦加渴而病益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术散主之。久泻不止,发热者,此津液不足,乃虚热也。勿投以凉药,反耗津液,宜白术散主之;甚热之气,黄连丸主之。 白术散治小儿泄泻烦渴。 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各等分葛根加 一倍,上作大剂,水煎,常服,以代汤水。 黄连丸治久泻发热,此虚热也。 黄连、干蟾炙,各二钱,木香、使君子各 一钱,芦荟、夜明砂各七分。上为末,山 药研粉,水糊丸,麻子大,米水下。 升麻除湿汤治风湿作泻自下而上者,引而竭 之。如脾胃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 无度,小便赤涩,四肢困倦。 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 五分,苍术一钱,陈皮、甘草、炙麦芽各 三分,上为末,水煎热服。 玉露散治伤热泻黄方见后。与五苓散合和匀,名桂苓甘露饮,治热泻。此予心得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