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的几种非常态

 学生100分之路 2020-09-22

王兴伟

语文课是读书课。

用陈日亮先生的话说,就是“我的读法就是我的教法”。可惜,很多课,花里胡哨,教师激情澎湃,但看不到学师生的读书,或者说看不到有效的读书。这样的语文课司空见惯,有许多表现状态,以下三类是最为常见:

一、“读不透,环节凑”型。

有些语文课,动辄八九个环节,一节课45分钟,大家算算每个环节用了多少时间。课上,教师连珠炮似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容不得学生读书、思考。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忙于“提问”,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生成,来不及辩证思考,深入对话。师生课堂所言不过是教参、教辅结论的复制,至于这些结论如何得出,课堂却缄口不言。教师牵着学生鼻子,打围于文本之外,不让学生深入读书。教师不让学生深入读书,不仅是理念问题,还有读书功力问题。教师就读不懂文本,或者说读不出文本的语言精彩,还奢谈课上教学生深入读书呢?所以,教师只好用接二连三所谓的“问题群”来遮盖读书的“捉襟见肘”,不过再多的教学环节,也是白搭。这种语文课,我们可称之为“读不透,环节凑”型。

书读透了的语文课,理性、清明,主问题一设,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学有抓手,学生读书有支点,课堂师生对话有深度。或许教学推进不是一帆风顺,没有行云流水,但是学生在一两个核心问题上,深层次的探究、阅读和思考,这样的语文课不更有价值吗?

二、“模仿控”型

有些名师的语文课,好学易模仿。于是,许多一线教师凡课必模仿,把名师的教学艺术理论不加消化地运用到教学中。敢于学习名师、模仿名师,毕竟是件好事;但不加选择地一味模仿,甚至连名师教学艺术背后的学理尚未搞清楚,这样的模仿,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信,你听听有些语文课,鲜明的名师教学艺术痕迹,鲜见符合学情、有教学价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模式控”型

有些语文课被强力推行的模式挟裹。或许“模式”威力强大,或许教师“中毒”太深,或许惧怕“模式”背后的强权,教师明哲保身,总之语文课呈现的是“模式”,荒废的是读书。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小组互学,一会儿同桌对学……这样的语文课,犹如厨师炒菜,火刚打着,锅还未热,刚准备放油,身后就有声音“转身,放油!”这些模式方法,教师不教学生真的就不会吗?教了模式,学生在“语文”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读写。没有读书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教师的精神生命在于不断进步,唯有如此才能站稳讲台,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教师把自己困在教材、教参、教辅这三本书上,不读书,读不透书,还期望语文课的精彩,不知道这是“神话”,还是“童话”!

语文课的几种非常态

语文课的几种非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