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观落难时在旅馆里写首词,师父苏轼抄在扇子上,见人就夸写得好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16

作为宋代词坛“扛把子”式的人物,苏轼的写词功力可谓是享誉文坛。而更为不易的是,苏轼并不是只能自己舞文弄墨,他还是一位能够授业解惑的好老师。他的几位弟子在宋代词坛也是赫赫有名,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这“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当中,苏轼最喜欢的应该是秦观秦少游,曾评价他有“屈、宋之才”,在古籍中更是有“苏门四学士东坡最善少游”的记载,由此不难看出苏轼对这位弟子的欣赏。但尽管如此,苏轼和秦观的关系,却是几位弟子中最为曲折的。

秦观虽然满腹才学,仕途却是颇为坎坷,总是不如意,在二十九岁和三十三岁曾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无功而返,直到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所以他对于自己的仕途也是颇为珍惜。等到真正进入官场,秦观身上的标签就是苏轼派系之人,苏轼自己总是宦海浮沉,秦观自然免不了受到牵累。

公元1091年,苏轼受到弹劾。秦观从恩师处得知自己也被附带弹劾,这个时候的秦观也是慌了手脚,立马便去找相关官员疏通。谁料这一行为却成了政敌攻击苏轼的又一理由。这也让这对师徒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而秦观也未能幸免,遭遇了一系列的贬谪。公元1097年,秦观又再次落难,从郴州被贬往横州,在路途中的旅店里,秦观心生感慨,写下了一首让苏轼连连哀叹的词作。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旅店内凄凉的环境。前三句,雾霭沉沉遮住了楼台,月色朦胧之下渡口也迷失不见,想要追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是望断天涯却怎么也找不见。这几句看似是写景,但写的何尝不是词人自己,他对于前路满满的都是迷茫,似乎自己的人生已然是处于一片迷雾当中,怎么也走不出,自己心里的乐土也被雾笼烟锁难以抵达。这样的艰难处境让人读之便不由惘然,词人置身其中,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前三句在写景之余其实词人也是在映射自己的处境和往事重重,这两句词人则是转向眼前的景象。本来因为雾笼烟锁内心便已很凄凉,再看看眼前,自己独自谪居在这孤寂的旅店,感受着春寒料峭,眼前夕阳西下暮色慢慢沉落,耳边也传来杜鹃声声哀啼。这两句中“斜阳暮”三字可谓是画龙点睛,在天还未暮之时词人的心绪已然这般凄凉孤寂,那等到天真的黑了,在漫长枯寂的长夜中,词人的心绪又会是怎样的令人哀愁?虽未言明,却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下阕起首三句描写的是亲友对于词人的慰问,这本来应该是让人感觉到安慰的事,但是却让词人“砌成此恨无重数”,这是为何?因为词人此刻是贬谪途中,不管是亲友怎样的慰问,都会让词人不由回忆起过往的生活,更会清醒认识到眼下的局面,这对于词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挣扎,一封封书信便意味着一场场挣扎。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面对眼前的郴江,词人不由叹问,你本来好好的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非要大老远北流到潇湘而去呢?江水东流本就是理所当然,词人这一问看似无理,但细细想来他问的又怎会是郴江,他问的其实是自己。自己步入仕途,本想着为朝廷建功立业,就像“郴江幸自绕郴山”,但是谁能料想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当中,现在更是被贬横州,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秦观作为苏轼的弟子,仕途基本上都是同升而共贬,所以苏轼对于秦观的心绪也是最为了解的。秦观这首词的也是写到了苏轼的心坎里,尤其是结尾两句更是深得苏轼喜爱,他还将秦观这首词抄在扇子上,时不时拿出来显摆,见人就夸写得好。苏轼对于秦观的欣赏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细细回味苏轼和秦观的关系,看似是师徒,其实更像是父子。苏轼对于秦观的爱惜,已经不单单是爱其才,更是爱着他这个人,将他视为至亲晚辈。

对于秦观的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