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观,他用一首词《踏莎行·郴州旅社》,写出了人生的绝望,末尾两句流传千古,令人深思

 qiangk4kzk8us4 2023-07-02 发布于云南
1085年,秦观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适逢朋党之争日益激烈,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自然被归到“旧党”一派中去,他也就随着党争的起落而沉浮。

1094年,新党有了哲宗皇帝撑腰,秦观的仕途刚到手没两年、还没捂热乎的国院编修的官就给撸了,他的好日子也彻底到头了,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今天介绍的这首《踏莎行》,写于他被一贬再贬之后的湖南郴州,是他后期的代表作,意蕴深厚,情调凄美。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郴(chēn)

时,已届垂暮之年的秦观(49岁)还被削掉官衔,受着囚犯式的管制(“编管”),心中之悲苦可谓至极,这时候的秦观,大概对人生、仕途彻底绝望了吧!
春夜的迷雾隐没了楼台,朦胧的月色模糊了渡口。望尽天涯,桃源又无处可寻,实际上暗寄着词人困守山城进退不得的心境:

避世既无桃源,回京又无津梁。孤馆独居,人被锁在春寒之中,再加上斜阳暮色中杜鹃凄厉的啼声,虽不写一个愁字,已将愁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下片写无形的恨,竟能如砖墙般重重砌起,这恨就更使人感到分量沉重。

“驿寄梅花”,化用南朝陆凯故事:陆凯与范晔交好,尝自江南寄赠梅花一枝,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鱼传尺素”,典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指亲友的来信与慰问。

亲友的一声声问候不但没有令诗人开心,反而徒增了许多思乡之愁。

词人被这重重砌起的愁恨封闭起来,就越发孤独了。

结尾忽然宕出一笔——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意思是:郴江本来绕着郴山流转,为什么最终要流到潇湘呢?

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不成问题、也不会提出的问题,郴江为何会流向潇湘,无从解答,只能说是老天爷的安排。

人称这种问题为“无理之问”。

而此句之妙,恰恰在其“无理之问”形成了一种隐喻——如果将“郴江”理解为隐喻词人自己,“郴江幸自绕郴山”理解为词人本来的人生道路,将“潇湘”理解为词人未来的归宿,在联系秦观写这首词时的处境,这一句的含义便是词人的自问:

你为什么遭受如此挫折,是命中注定的吗?你的人生归宿注定是“潇湘”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如此理解,那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内涵,是词人对自己命运的诘问,然而,词人却给不出答案,只能以一种“无理之问”反映其内心的悲凉、怅惘和迷茫——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归宿,就像郴江一样,不可改变吗?

这一深沉的人生之问,正是写一首词的灵魂,从而让全词的境界有了一种悲剧的意味——词人并没有用寻常的归隐和超脱来消解人生的劫难,迷茫悲凉的诘问,恰恰蕴含着一种抗争:承受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很喜欢这首词,特别是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把它写在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
秦少游死后(秦少游1100年死于滕州),苏东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词的后面,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少游的词、苏东坡的跋写下来,传到郴州。

郴州人把其刻在一个碑上,史称“三绝碑”。

这“三绝碑”就在郴州市内的苏仙岭上。

难怪一代伟人毛泽东1960年3月12日去湖南郴州视察时,就特意提到郴州苏仙岭的“三绝碑”的故事。

他说:“这首词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被削职后,那种凄楚难言的隐衷,把那些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中,有才华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不堪排挤打击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很有名。”


郴州“三绝碑”是把秦词之美、苏跋之美、米书之美集为一体的杰作。

到郴州你一定要去看一看。

对于秦观的这首词,除了末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非常精彩之外,王国维对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评价也很高,你是怎么看的?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