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宦海长恨 秦观独吟

 独屋王 2021-01-07

       读古今小说,野史遗闻,内容很少谈到当官难、当官苦、宦途险恶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想当官而没有当官的人写的。他们没有那种经历,当然写不出那种体会来。考察历史,其实当官是非常可怕的:汉武帝、洪武帝、崇祯帝的丞相,百分之九十都是被杀的。唐、宋两朝,政治还算开明,杀人不多,但贬谪、流放的却不少。这也就为写当官难、当官苦、宦途险恶的文章,造就了大批的亲历者,秦观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就是这类内容的杰作。词的最后一句“郴江幸自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被苏轼之后的宦途之士广泛推崇,毛泽东在南巡途中,还专程到郴州去欣赏刻着此词的“三绝碑”,足见其影响之大了。

    
    可是近千年来,人们都说这句词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都没明确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反复吟诵,不断琢磨,设其境、体其情,有了一些初步理解。

    试想:秦观生于繁华地,位列庙堂上,突然遭贬谪,来到这偏僻荒野的郴州之地,从天堂跌落到地狱,那个气呀,那个恨呀,无法形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朋友们寄物宽慰他,亲人们来信疏导他,反而成了筑恨的材料,使他的恨更多了,更深了。他在郴州的旅舍里徘徊寻思:恨谁呢?恨陷害自己的人?恨朝廷?确实是应恨他们,是他们使自己落到这步田地。但进一步想,那些人自己是怎么认识的?朝廷自己是怎么上去的?是自己找去的呀!也就是说这些遭遇完全是自找的呀!要恨,归根到底应该恨自己呀!“郴江幸自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的水本来就应在自己的发源地郴州周围自由自在的流淌,你又为了哪个、为了何事而要流到荒山野岭的潇湘,去遭磨难、去冲撞绝壁而粉身碎骨呢?意谓:我秦观本来出生在扬州,本应在那里自由自在的过活,为什么跑到老远去,考什么名什么官,最后身陷这蛮荒之地呢!

    秦观的这种感慨,历代文人多也有之。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王守仁《瘗旅文》中:“吾与尔皆中土之产,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等等,都是这种意思。但都没有“郴江幸自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概括全面。它不仅可以比喻感叹仕途失意者,还可以引申比喻到凡是失掉任何东西的人们,助人们排解愁恨,摆脱绝望,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心。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所以读了此句词后,不禁拍案叫绝,极为欣赏,把它写在扇面上反复把玩,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普遍传诵的文坛佳话。

                                                                                                                                  
                                                       2010.10.14

         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