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选材的思考

 QDLF888 2020-09-22

  文、

     《史记·五帝本纪》  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我们从中看到,选入历史的依据是,五位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追尊为帝,是因其伟大。《世本》、《大戴礼记》都是按照史记的顺序排列的。

    但,《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却提出了: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

      易经的系辞是孔子或孔门后人所编,里面记载了八卦制器致用的事迹。还列举了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的古代贤人,里面有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但颛顼、帝喾没有记录。

     太史公授业基本来自孔门后传,对于这些不可能不知道。连朱熹都发出疑问:“《易大传》,孔圣之言;八卦,文字之祖,何故遗而不录?

     司马迁作史记,选材严格,取舍得当,怎么会跟孔子冲突呢?况且,孔子也是编写历史的大家,《春秋》司马迁也是读过的。对孔子做学问的严谨,也是很推崇的。对于五帝的安排,这到底是几个意思?

       《货殖传》记载子赣做生意是 贵卖贱买,也是低价进货,高价卖出。《史通》说:“太史公在编写《儒林》列传时,没有选取子游、子夏的文章,而子游、子夏在孔门是文学科的代表;著《循吏》,也没有选取冉有在季氏为政的事迹。单单到了《货殖》传,却把子贡列在前面。这种厚此薄彼的安排,作为编写历史学者是不应该犯得低级错误吧。

   后代的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这种成人之美,安排的不是很到位,厚此薄彼的安排还不如不写进历史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