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治疗优势病种的用药规律研究

 九不同 2020-09-23
摘要: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吴佩衡医案》《扶阳存津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扶阳薪火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弟子医案选》《麻疹发微》等当代扶阳代表著作中的相关医案,总结吴氏扶阳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用药规律及诊疗特色,促进扶阳法在临床上的运用,夯实其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具体为相关医案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与数据挖掘相互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医案初步统计,筛选出优势病种,然后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对医案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吴氏扶阳法治疗的优势病种的用药规律。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并结合扶阳学术思想,总结吴氏扶阳法治疗优势病种的诊疗特色。结果在纳入标准、排出标准的双重筛选下,本研究最终纳入243例医案,其中肺系疾病医案79例、心系疾病医案45例、脾胃系疾病医案91例、肾系疾病医案28例。对相关医案进行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出:1.治疗肺系疾病共计用药68味,其中药物四气以温性627次最多占62.14%;所用药物五味以辛味626次最多占42.48%;关键药物有:细辛、陈皮、法半夏、麻黄、附子、干姜、茯苓;其核心配伍有:法半夏-陈皮、陈皮-茯苓、法半夏-陈皮-茯苓、陈皮-茯苓-细辛、附子-茯苓、附子-细辛、附子-干姜、法半夏-细辛、附子-茯苓-陈皮、麻黄-茯苓-细辛;附子的常用剂量是60~100g;干姜、法半夏、陈皮、茯苓的常用剂量是15~30g;细辛、麻黄的常用剂量是6~10g。2.肾系疾病共计用药79味,其中药物四气以温性150次最多占44.78%;所用药物五味以甘味175次最多占36.38%,辛味药164次之占33.10%;其关键药物有:山茱萸、附子、干姜、肉桂、茯苓;其核心配伍有:山茱萸-肉桂、附子-茯苓、附子-肉桂、附子-干姜、干姜-茯苓、附子-干姜-茯苓、附子-肉桂-茯苓;附子的常用剂量是50~100g;干姜、茯苓的常用剂量是20~30g;肉桂、山茱萸的常用剂量是10~15g。3.心系疾病共计用药98味,其中药物四气以温性289次最多占48.33%;所用药物五味以辛味320次最多占36.36%;治疗心系疾病的关键药物有:法半夏、桂枝、附子、肉桂、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茯苓;其核心配伍有:法半夏-附子、桂枝-附子、附子-肉桂、附子-茯苓、附子-炙甘草、茯苓-肉桂、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骨-生牡蛎-附子、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桂枝、附子-肉桂-茯苓-炙甘草;附子的常用剂量是50~100g;生龙骨、生牡蛎、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是15~30g;肉桂、法半夏的常用剂量是8~15g。4.脾胃系疾共计用药115味,其中药物四气以温性598次最多占54.22%;所用药物五味以辛味688次最多占41.07%;治疗脾胃系疾病的关键药物有:木香、陈皮、法半夏、丁香、砂仁、附子、干姜、茯苓;其核心配伍有:木香-砂仁、陈皮-茯苓、陈皮-法半夏、茯苓-砂仁、茯苓-法半夏、丁香-陈皮、木香-茯苓-砂仁、陈皮-木香-法半夏-茯苓、附子-干姜;附子的常用剂量是50~100g;干姜、茯苓的常用剂量是20~30g;肉桂、法半夏、陈皮、砂仁的常用剂量是10~15g;丁香、木香的常用剂量是6~10g。结论:1.吴氏扶阳法治疗优势病种以五脏系统为范畴,包括肺、心、脾胃、肾四个系统。肝系疾病因收集资料不充分,故未将其纳入优势病种范畴。2.论治阳虚阴寒证在四个系统疾病中客观存在,在治疗时擅长使用温热药物,并且剂量大多超出常规(如附子单次使用的最大剂量达200g,干姜单次使用的最大剂量达150g)。3.治肺病善于把握“太阳”、“少阴”两关;治肾病重视元阳,擅补“少火”;治心病重视扶阳,扶阳之要在于“阳密乃固”;治脾胃病轻证温扶后天,重证不忘温扶先天。4.吴氏扶阳法治疗优势病种,使用大剂量温热药时,有特别重视药物配伍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