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乐不常有 -----我所熟识的张廷寿老师 | 曹振华(诵:蒙蒙)

 又见酸枣人生 2020-09-23




伯乐不常有 -----我所熟识的张廷寿老师

作者/客居江城(曹振华)   

诵读/蒙蒙

编辑/紫烟

会宁是革命圣地,会宁是“状元县”。 但是,静下心来细想,忽然发现近十年来,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在悄然兴起,而“状元县”的金色教育却黯然失色。“状元”的桂冠已经与会宁教育失之交臂,十年之久了。 

会宁人是不甘落后的,县上领导更是心急如焚。于是为了挽救教育,会宁人群策群力,想了许多办法,干了许多实事!最典型的办法是“请进来,走出去”。请名校名师来点化、请专家学者来指导;派领导取经、派教师学习。名校名师、专家学者满怀一腔热情,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讲、示范,一次又一次的口若悬河的点化。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在实际中,总感觉要么理论高深,够不着;要么课改太快跟不上。总有一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味道。“请进来”的效果,让会宁教师除了羡慕,只有一片迷茫。出去学习的教师个人教学方面受益颇多,但一下子要用在学生身上,反而弄巧成拙,很感水土不服。

看来,我们还需要反思。俗话说得好,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当年的“状元县”美誉,肯定是一大批“状元”级的教学骨干结出的硕果。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的宝贵经验加以推广呢?舶来品不是不好,但关键要嫁接好。嫁接成功了,适应了,老树开花,岂不更绚丽多彩?还是好好发掘这笔财富吧。据估计,当年的教学骨干现在应该是在50—60岁之间。他们在教学岗位也时日不多,因此发掘推广工作刻不容缓。

我认识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老教师。他就是白塬乡初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张廷寿。说起张老师,我感觉很复杂。他是“名人”中的名人,是“英雄”中的英雄;在学术圈子里,他可谓声名显赫,在学校里又名不见经传;生活中小心翼翼,省怕树叶落下来砸到头上。学术上却英雄豪气,雄才大略-----毛泽东的诗词他敢点评,语言大师吕淑湘的文章他敢驳。(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类的语言》,文章发表后,再版时从语文课本中拿掉。)连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机构也和他约稿,写过三篇文章。张老师先后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有7篇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一等奖。学术方面不用多说,张老师在教学上自然成绩不斐。张老师代课从来不挑班,安排什么代什么,因为他成竹在胸。18年来教学成绩在白塬乡一直名列前茅,所代班级升学率多次第一。曾经五次获得教管中心统考第一名,一次全县会考第一名。获得各种荣誉证书、奖状28张(本)。张老师上课兢兢业业,节假日也不闲着。为了充实自己,他勤奋学习、笔耕不缀。

2003---2010年,张老师三次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语文教学能手”,并任该会研究员;2010年9月在首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活动”中被教育部评为初中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并去北京领奖;在第二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得“说课与板书”项目B级证书,荣获“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称号;2011年任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国家级教研员。通过辛勤的努力,耐得住寂寞、忍受着清贫,张老师终于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开辟了一块蓝天!

张老师为人忠厚老实,成绩可圈可点,但他的处境并不好。青年时期不幸患了高血压、心脏病,常年带病工作,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有病要求单位照顾,反而常常为他人着想。年轻时常把条件好的房子换给老教师住;年老了,又常把好房子换给年轻教师住。仅到白塬初中,就换了8次,平均3年换一次。虽然极为麻烦,但尽量满足同事的各种要求,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以前教师工资低,养家糊口困难时,有两次转行的机会,一次被在县税务部门任职的亲戚联系转到县税务系统工作,但临到自己决定去留时,因割舍不下教书育人的情结,只好作罢。一次校长因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主动向教育局领导提出让他转行,他又不忍心离开神圣的教育事业而婉言谢绝了。    语文课比其它课繁琐、工作量又大,当地语文教师一般在45岁左右就被安排代其它“副课”。他直到56岁才被换下来代5个班的政治课。

他不嗜烟、酒等,生活简朴,在办公室至今坐着一把破椅子。但当朋友,亲戚等生活特别困难时,又成百成千元地去救助。今年家里有病人4次去兰州,1次去北京看病,欠债累累,可他向人借钱交了406元党费。

尽管如此,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张老师总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五十六岁的他最高的荣誉是党员,最大的“官”是班主任。直到2004才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主要是年度考核中没有“优秀”。现在虽然有评选“市级骨干”的条件,但受年龄的限制,永远失去了机会。这与其说是张老师的不幸,不如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是吗?在会宁教师队伍中像张老师一样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不考虑他们的荣辱与共,但我们决不能放弃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请进来、走出去”的同时,要深入发掘这些资源,让他们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教学经验在会宁教育中得到传承!让会宁金色教育熠熠生辉吧!





作者简介

曹振华:慕云轩主人,男 ,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岭南风韵诗社会员、编辑。爱好古典文学。在《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发表诗词作品二百余首。



诵者简介



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缺一将不予安排编辑和发表)。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