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界够宽了, 还差踏下心来仔细的看, 要深层次的体会和切实的感受

 heshingshih 2020-09-23

埋头苦画,利用足够坚实的造型基础,逮什么画什么,不好。过去说‘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因特殊时期赋予的政治色彩,以至现在的人们也不肯拿出来讲道理了。也有可能语句过于陈旧吧,但它真的是很生动、形象,远比说‘做事要找准目标’更有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属于艺术性的表现。

说说好玩就好了,多严肃的问题,也没必要总板着脸教训人不是么。何况‘抬头看路’这问题基本不存在了。就说书画,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艺术精品通过各种媒介,推送到您眼前,颜真卿看不到的‘甲骨’您能看到;赵孟頫不得一见的‘汉简’您能欣赏。孔夫子没读过的唐诗,您三百首五百首的倒背如流。眼界多宽啊!

点击加载图片

眼界够宽,又有无数的‘精英’自告奋勇的前来引路,似乎前进的方向、目标都很明确了。只是我就提醒要反思了,如孔孟老庄都没有我们看得多,但至今他们的道理仍可以指导生活,以及处理国是。原因在于以天地体道,察世深入,所成见地深刻精遂。按现代的表述语言,就是他们‘见证了真理’。真理吗,概念里一般都是永恒的。(原来写文说过,没有永恒那码子事,只是我个人见解,还当不得‘真理’,此处仍按大家说法讲述,不至于让读者混乱)。即便我们发现不了如古代圣贤那样的‘真理’,也总要讲些深刻的东西,不至于一朝一夕,灰飞烟灭吧。眼界宽是个有利条件,而能深入体察才可以纵深的探究,发别人所不能发。

点击加载图片

您还别以为这是个宏大的议题,要解决着宏大的事情。就是这学书学画,也必须如此,才不致盲目肤浅,仅具皮毛。不是批评别人,我自己原本就是不求甚解,粗知其意便罢的主儿。过去还腆着脸拿来诸葛孔明的读书态度打掩护。其实人家孔明下了多少功夫,就再是天资聪颖,也得在肚子里装进一本本的兵书战策啊。何况要灵活运用脑子里转的圈就更多了,比死读书的费的功夫更不知要多多少呢。

一幅画要看了再看,看了众人的评价,再看。反反复复,每看一遍增加一些认识,每看一遍思考的问题也更深入、更贴近本质。这当然还不够,一家一幅字或画,不足以总体把握。就像看一个人,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您别以为太神奇了,这孩子父母爷奶甚至祖宗八代什么样,这看的人都清楚,您想除了时代大变化,这孩子的未来走势他怎么也能预测的差不多。真让谁指着一陌生小朋友说出他长大了会是什么样,说出来的横竖都是骗人的。真要说到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其间几十年,始终是在变化着的,只有顺着他发展的脉络才能理清至其成熟时的本质表现。原来听过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说一个人经过一家门口看到一个十岁的孩子,用水和泥做出的小城堡很好看,就夸赞小孩。等过了十年,再次路过见那孩子已然是大小伙子了,可还是坐在那里建当年的小城堡。

点击加载图片

画家或说艺术家总是要主动追求变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说齐白石先生为顺应发展而‘衰年变法’,其实无数的中外画家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探索创造、蜕变直至终生。颜真卿几十年间书风多样,能代表他最好书法风格的是七十岁前后的一些作品。大多数人选择的‘颜体’是【勤礼碑】,作为‘标准’颜体,其实很有他特点的‘蚕头燕尾’在这块碑里基本看不到。我的意思即便一家书法,你要向他学东西,都有别人无意而能给你启发的内容呢。这就看你研究的深入程度和你的取向了。即使不是他代表风格,但能真实的触动你,仿佛与他心意相通,学起来才更得心应手,感觉还很良好呢。并且由此可能会更易于明白他后来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成那样。而你自己也完全可以发现自己的变化,或者与他并行,或者竟与之分道扬镳,但终究你的来路是以他为根基的,怎么变都带着他一定的痕迹。直到最后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也能知道,你的书法是有传统根基的。

我描述的这么一个过程,总体说有些啰嗦,但能切实表明学书学画扩眼界、深入细致的探究有太大的重要性。反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做深入探究,没有切身感受,说的是人家皮毛的事,学的是人家自己都不想保留的皮毛,也摸不到人家求索创新的路子,到最后难免被真智者贻笑大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