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为什么要自成一体?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体?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关于书法自成一体的问题,古人早有论述。北宋时期,是书法尚意的时代,许多文人雅士尤其重视这一点。宋初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就在《笔说学书自成家说》中说到:“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后来苏东坡、米芾等人也认为,“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这是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所说的,但大体意思都与欧阳修基本相同。

他们所说,学习书法要自成一体,但学习书法必须要从古人书而出,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学了古人的书法以后,就不能一味地模仿古人,写出来的字从表面上看要与古人书法有所区别,写得一模一样,那就是奴书了。书法为什么要反对奴书,而要自成一体?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成一体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每个人都在学习书法,但学习的效果如何来评价?这就要用自己的书法风格来衡量,如果每个人都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这是检验不出来的,只能说明模仿得非常像。只有把每个人的作品与古人的比较,其中有古人的“基因”,并且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很容易检验的,因为它能化古为己,这就是有一定的学习效果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是最为客观的方法。

第二,自成一体是反映个人水平的唯一途径。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这个书,就是指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精神,一幅书法作品,既能反映书写者的技法水平,更能反映出他们的修养、学识、情操、阅历和情感的。如果我们写得跟古人一样,那所反映出来的这些都是古人的,而没有自己的,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学识与情感,这是无益的。因此说,书法要自成一体。

那么,书法如何才能自成一体?

我们可以从书法的两个层面上来分析。这两个层面就是技法和精神。

技法方面:主要包括学古的能力和化古的水平。

学古:学习书法首先要去临摹古人作品,要从临摹中获得必要的笔法、字形、章法以及古人风格的形成过程等。如我们在临写王羲之的行书时,其作品中就是魏晋时期的主要笔法,它的用笔是遒劲有力、洒落自如的,字形是流转圆丽的,而其风格则统一反映了魏晋时期的那种风流与风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来说,正如唐太宗李世民给出的结论,就是“尽善尽美”的。

化古:这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创作性的问题。学了古人,得到了古人的笔法和风格以后,接下来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即:化古。如果在古人风格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的人提倡“各个击破,逐次展开”的方法,也就是从点画的改造开始,可以在一个字中,对其个别点画改造或嫁接,最后在多个点画或字形上进行嫁接或改造,这样做既不离古人太远,又有自己的个性面貌,是很容易做到的。

关于精神层面的风格形成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有时候,人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来完成。例如,我们现在看到颜真称好的书法,有人对他分了三个阶段,即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的书法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青年时期的作品刚正,中年时期逐渐退火,而老年时期则到了儒雅风度,无欲无求的境界,也即“人书俱老”。

要做到个性面貌的形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是修养读书,用知识来丰富书法作品的内涵。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一个人读了多少书,眼界有多宽,完全可以从书法作品的感受得到。人的胸怀宽广了,眼界宽阔了,书法作品就会有境界、有厚度,给人的感受如见其人。相反,一个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其作品就没有格局。正如人的情绪一样,“喜而舒之,如见佳丽;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

二是心态和善。心态决定人的行为,而和善是由心态好坏反映出来的具体行为。好的心态,自然则生好地和善,儒雅之人,一定有着好的心态,他们会看惯一生一切得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正如颜真卿老年时期的书法作品一样,他那时的心态是与世无争的,是包容一切的,因此他的书法作品的就有了宽博雄浑之气。

三是增加眼界。这个眼界可从两个方面去实践,一是要纵向学习古人。多读古人书法的史论,看古人是如何认识、学习书法的,又是怎么去做的,这叫“以史为鉴”,二是要横向学习今人。当代有许多书法名家在探索书法之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们走过的路,离我们很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一些,也可以当面请教,这些都是增加眼界的好方法。

书法自成一体并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而是书法本身的内在要求,每个人在书法成长的路上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自成一体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有在熟练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个性修养和提升学养水平,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自己的书法作品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