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解孩子,是你痛还是他痛?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误解孩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信任。


      

前两天在我们的微信群里,一位妈妈分享了一段视频,那是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讲的是放学了,妈妈们都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回家。

随着孩子们一个个眉开眼笑地跑向父母,校门口也渐渐冷清了下来,只有四五个家长还在不断地向里张望,脸上逐渐浮现焦急的神色。

在天也慢慢暗下来的时候,妈妈们才终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松了一口气地迎向他们,弯腰想给孩子一个拥抱。

但是,所有妈妈脸上开心的表情在看到孩子的衣服时僵住了,甚至立刻停住了拥抱地动作,把要往自己身上靠的孩子推远了点.

并且皱着眉,责问他:“怎么又把身上弄的这么脏!”、“放学了就知道玩,不知道妈妈在外面等你吗!”、“妈妈不喜欢你身上弄的都是泥巴,讲了那么多遍,还是不知道体谅妈妈!”

当妈妈们不断数落时,校门口的LED屏幕出现了孩子刚刚的画面:学校正在修草坪,一位年老的爷爷推着小推车不小心滑倒,里面的花盆和花苗都散落在泥泞里。

这时要回家的一个孩子在旁边看了几秒钟,犹豫了一下,过来帮忙扶起车子;又一个孩子默默走过来抱起花盆,放到干净的地方,车上、花盆上的泥已经都蹭到了孩子身上......


    

妈妈们看这个画面时,已经震惊的说不出话。

结束后,才蹲下狠狠的抱住孩子,不断地说着“你真棒”、“做的真好”、“妈妈误会你了”。而孩子只是抬头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哭了?”。

就像这个广告描述的一样,生活中,我们误解孩子、或者孩子误解我们的事情很多。

不同的是,被孩子误解了,你会说“小没良心的,妈妈是为你好!”,但被你误解的孩子的反驳你听了吗?

生活不是广告,没有人告诉我们孩子真正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留时间给你改正。

生活中,我们更多时候是误解了他们而不自知,当意识到时,已经很难接近他们。而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贴标签”和不信任。

误解孩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信任。

我们不信任孩子的品质、不信任他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甚至连探究的想法都没有,而是直接判断孩子做错了。

比如小孩子玩到很晚回家、跟别人打架、找借口不上学等等,有多少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脑中第一反应是“我相信孩子”,而不是批评教育呢?

在不信任的同时,我们会给他们“贴标签”,正是这个做法伤害了孩子。

比如前面介绍的广告中,妈妈说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自己”,可实际上他做的是值得鼓励的利他行为。

而这种错误的标签贴给孩子之后,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逆反心强的孩子,甚至真的去做“不懂事”、“不体谅你”的事情。

而当我们发现自己误解孩子后,会感到很愧疚和心疼,有些妈妈或许会哭、会睡不着觉。

但不论我们后期怎么解释和弥补,当时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都很难消除。既然如此,何不牢牢记住“信任”和“不贴标签”的原则呢?


在面对孩子的事情时,分三步来处理。

首先,告诉自己“我信任孩子,他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第二步,告诉孩子你理解他、信任他。

不论孩子在哭、在闹、还是在跟你邀功,你都要告诉他,自己了解他现在的感受,信任他。

最后一步,在孩子情绪稳定时,问问他这么做的原因,错了再纠正他的做法,或者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

这些是我们的自大和武断对孩子产生的误解,会让他们气愤、并且拉远彼此的距离。

可还有些常见的误解是因为我们自身知识水平的缺乏,这种误解和错误对待,对孩子长大后的学习、运动、性格、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比如,你知道孩子“吃手”的发展性意义吗?你知道他为什么会踩水坑、延一条线行走吗?

你知道他为什么以前被陌生人抱会笑,现在却哇哇大哭吗?你知道他为什么喜欢重复的听同一个故事吗?

因为对孩子这些行为的不了解,我们常常会认为孩子胆小、调皮、粘人,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改正。

但事实上,每个行为都有他独特的意义,只是我们误解了而已。

柠檬心理邀请腾讯亲子电台签约导师彭静为大家讲解公益微课家长误解了孩子的六大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