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心理学 | 618又要剁手?你可能得了这种“病”!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柠檬心理FM
用专业温暖你的世界

618购物节又要到了,各大购物网站开始对我们的钱包展开了新一轮“买买买”洗脑攻势,柠檬相信又有一大批人前赴后继地奔往剁手之路上。

明明只想买些生活必需品,但看着花样繁多的优惠促销信息,恨不得把购物车和收藏夹统统塞满,不知不觉就逛到了凌晨。

在正常范围内的合理消费无可厚非,但如果总是冲动消费,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你就应该警惕:你可能已经成了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先来参考一下几种表现,看看自己是不是强迫性购物者吧:

你经常在没有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为什么要买的情况下就花了钱;

花钱时根本不考虑自己钱包里还有多少钱;

你习惯性地将购物当作奖励自己,哄自己开心的方式;

当你身边的人买了某样东西,你也忍不住想买;

很多买回家的东西根本没用过;

对于每次买了没用的东西都很后悔,但还是停不下来。

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购物癖”的概念,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现象才真正开始成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对象。

2009年,心理学家正式把“强迫性购物”定义为:

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心理学界倾向于认为强迫性购物其实是一种“瘾”,购物狂在买买买的瞬间产生的快感,和有赌瘾的人在下注的那一刻,大脑的活动十分相似。

强迫性购物者往往会混淆“需求”和“欲望”的区别,会错误地认为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也都是“需要”的,他们迷恋的只是“购买”这一行为本身,买的是什么并不重要。

研究表明,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作祟

第一种是低自尊。

从小受到漠视的人,往往会形成较低的自尊水平,渴望得到表扬和奖励。

因此,他们会想通过高额的消费获得他人的尊重。他们往往会吹嘘自己新进购买的昂贵商品,迫切地与别人分享和炫耀,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美。

但是,这种通过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往往转瞬即逝,因此,她们不得不一直购买更多,更贵的东西。

第二种情绪是孤独。

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当一个人内心感到十分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能给人愉快的刺激。

比如孤独、无聊但又有较强购买力的老年人,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人陪伴,所以很多保健品的销售员走的这样一条路线,他们会先花时间陪老人说话,带老人组织各种活动,最后才会引导他们去买各种东西,这时候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掉进各种消费陷阱,上当受骗。

第三种情绪是焦虑。

当我们经历了一场失败的面试,面对一件艰巨的任务,应付完一个难缠的客户以后,就会像给自己买点什么来分散注意,释放压力,安慰自己。

2012年一项研究表明,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对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脆弱”,并且无法解决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压力。

当然,在购物的狂热过后,那些焦虑和紧张并没有真正消失,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失落、空虚和负罪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