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上学前总会头痛、大哭、打滚,真相在这里!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我家宝宝真的是毫无理由的害怕上学,我好说歹说就是不行!”

“他是想尽一切办法要待在家里,肚子疼、头疼,各种病痛都来了!”

“我想去个厕所,她都会小心翼翼的趴在厕所玻璃门缝,一定要看到我才行。”

想必你家里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各种各样的“耍花招”“折磨”父母呢?

今天,柠檬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分离焦虑”这件事。

01

什么是分离焦虑?

顾名思义,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反抗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啼哭、悲伤,各种呼唤妈妈,也是直接拒绝陌生人的帮助的,他们会直接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第二阶段是失望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人理睬、又无法摆脱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依然哭泣,不过是断断续续的,动作的吵闹也会减少,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被再一次打击,在悲戚中尝受失望的滋味,因此会减少哭泣,出现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情感冷漠的现象。

  • 第三阶段是超脱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便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比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又回出现悲伤的表情。

02

了解了这三个阶段后,家长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又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了呢?

也不至于看到孩子哭泣之后突然有些悲伤,为什么他对我这么冷淡,也不需要我了?!

也不至于看到孩子在和一个陌生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自己默默感伤,这个孩子和我不亲?!

我们成年人遇到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都会选择一个舒缓的方式慢慢调整,为什么到孩子这里,孩子的自我调整就不会理解了呢?

相反,家长更是需要去学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认知,慢慢脱离母体,开始成为一个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

想想,孩子本身确实是一张白纸,他能有现在的这种种行为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之下生成的。就好比孩子会到处跟着妈妈,哪怕上厕所都跟着。

那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把孩子看的太紧了?只有妈妈去照顾孩子,而没有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因此,孩子的眼中只有妈妈这样一个依赖体。

同样,对于孩子不愿意去学校,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孩子在家是一个大家都宠着的状态吗,吃饭都是追着喂,不饿不吃,饿了再吃,等等。

转换到上幼儿园之后,一下子规矩多到数不清,吃饭必须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哪怕不饿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规规矩矩吃完。

有这样等等的一些对比,你如果是孩子,你愿意去学校吗?一想到去学校,你会不会也是肚子疼,头疼来阻抗呢?

03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就指出:

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

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

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而不是一个样样都不会的"小宝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