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即是多: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01

柠檬第一次听到“少即是多”这句话是在一档名叫《地狱厨房》的国外综艺节目里,主厨戈登·拉姆齐(GordonRamsay)是英国乃至世界的顶级厨神,他在点评其他厨师装盘的时候时常会说这句话“less is more”。

确实在经过他的指点之后,同样的菜通过不同的装点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真的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后来我去查了一下,原来“少即是多”这句话是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在摄影、绘画、家装设计等行业好像也都流行这个理念,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少即是多呢?或者是什么让我们认为less is more呢?

我还是拿前面《地狱厨房》摆盘的例子来说:

有一个厨师他来自乡村餐厅,摆盘喜欢上大份的,肉是大份的,菜量也是大份的,堆了满满一盘子;后来经过主厨的调教,他的肉量和菜量都减少了一些,但是相对的他可以在摆盘上有一些设计,显得很精致。

按照我们一般的逻辑而言,厨师还是那个厨师,肉和菜的品质也都没变,两盘菜摆在面前当然是菜量大的那个更划算价格也应该更高。

但实际上,你单独看第一种摆盘时会觉得它应该不贵,有一个相对平民的价格,就如同你在其他的乡村餐厅看到的菜一样;看到第二种摆盘下意识的就会认为这是高档餐厅出品的,价格应该更高。

02

那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评价方式不同。

  • 当我们共同评价两件事物时,我们往往会十分理性地对两件事物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 但是当我们单独评价其中的一件事物时,直观的想法则更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由此使我们做出和共同评价时相悖的选择。

而在这个过程中,直观性和参照点在评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知道大家察觉没有,其实我们的大脑比我们想象的要懒很多,在对一件事进行评价或者我们需要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那些直观的且易于比较的内容影响。

比如在一套商品中,一个破损的附赠品会让我们觉得整个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好;

又或者商家先提价再打折,会让我们觉得东西变便宜了等等,这种直观性的信息都会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

除此之外,参照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件东西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跟不同的东西进行比较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柠友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错觉”的图片,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同样大小的圆,一个放在大圆里面,一个放在小圆里面,放在大圆里面的那个会比放在小圆里的那个显得小。

所以如果比较贫民窟的万元户和富人区的亿元户他们的幸福感,前者虽然拥有的身家绝对值要比后者少,但是因为他跟他周围的人比起来更多,所以他可能会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事物本身可能是少的,但如果能放在合适的参考框架下来看待,也会带来“多”的心理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