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特勒偶尔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刻

 cat1208 2020-09-24

著: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译:胡毅秉

众所周知,希特勒的战争是非理性的。偏执的仇恨,无限的目标,满世界的敌人:这些都是造成灾难的因素。但是,就连希特勒本人偶尔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刻。
 
狼穴,1944年7 月31 日。临近午夜。元首正在沉思……几乎进入了冥想状态。最近他遇到了许多事情,全都是坏事—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东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崩溃;盟军在阿夫朗什突破。
 
还有那颗炸弹。也许只有炸弹才能吸引元首的全部注意力,让他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到现实。
 
希特勒以自己习惯性的独白开始会议,他在谈论各条战线的战略和战役形势。
 
“约德尔,今天在考虑我们的大事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稳定东线。目前我们确实没法做得更多了。我扪心自问,从整体局势来看,我们在敌人的压力下收缩得这么厉害真是那么糟糕的事情吗?这不光有坏处,也有好处。”
 
约德尔以前没听他说过这样的道理。元首的语气很平静,甚至是温和的,他所说的要旨也是合理的。关于收缩,关于撤退或放弃土地的讨论在狼穴是很稀罕的。
 

“如果我们能在目前占领的地方坚持下去,那么它就是能够维持我们的地区,而我们再也没有那么大的后方区域要占领了。当然,我们肯定能够给作战群体”—他出了一点口误—“作战部队提供和我们以前在后方区域的消耗一样多的物资。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强大的力量。”
 
约德尔点了点头。这似乎是很合理的:战线缩短了,承担占领任务的部队少了,游击队也少了—浪费在占领上的资源减少,就意味着用于战斗的资源增加。
 
“地盘变窄不一定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但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真正把以前在这片广大区域里开发或消耗的资源投入战斗。”
 
他接着谈到法国的局势。又是明智的谈话:合理而明晰。
 
“我们必须承认,而且要始终牢记: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在法国实施作战行动,打所谓的野战,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只有一部分部队能够机动,而且就连这些部队也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机动。其他部队根本无法机动,不仅是因为我们缺乏空中优势,还因为这些部队本身就无法机动。他们不适合实施机动作战,不是武器不适合,就是装备不适合。他们做不到,也不知道怎么做。”
 
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大家都知道—他们在法国的驻防师根本无法和西方盟军这样装备精良的敌人战斗。他接着说下去。
 
“我们不能单纯根据理论上在法国部署了几个师来计算我们在那里的总兵力,只能根据数量有限的真正有机动能力的部队来计算,而它们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果说土地不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撤出海岸,把机动部队拉到适合防守的阵地上去,然后顽强地守住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只有一定数量的部队,而它们少得连防守这么短的战线都不够。”
 
约德尔刚刚看过法国战场的态势地图,了解了盟军在诺曼底的突破。他点头表示赞同,等着希特勒继续说下去。
 
“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在法国迎来转折点,前提就是重建我们在空中的优势,哪怕只是短时间……如果我们能立即投入800 架战斗机,让战斗机总数达到2000,那么我们就能完全克服这场危机。
 
在这次会议中,元首当然也有恢复常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将军们和感染德国战争机器的“败血症”表示愤怒。暗杀他的阴谋使一切都大白于天下。“敌人怎么会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元首问道,“他们怎么会算准我们的那么多行动?为什么他们总能那么快做出反应?”现在大家知道了。“该死的一小撮”,他把他们称作“破坏分子和叛徒”。大家都在进行着一场殊死战斗—Hunnenkampf—而这些将军们,“这些有史以来最下贱的穿军装的生物”,对背叛的兴趣比打赢战争更大。
 
无论如何,他的怒气很快就消散了,而考虑到他不久前的经历,他的这番责骂或许也是情有可原的。他的思绪开始转向外交政策—对芬兰、对土耳其、对罗马尼亚、对巴尔干半岛,以及对保加利亚的态度,意大利的作战,坚守亚平宁阵地而非退到波河的可行性。
 
然后他又说到了军队。他需要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军官。总是听到高级军官对他说“我的元首,我们做不到”,他已经烦透了。优秀军官有的是,他们每天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上帝作证,我们要去前线提拔他们!我马上就这么干—在我看来都一样。既然拿破仑27 岁就能成为第一执政,我不明白30 岁的人有什么理由不能成为上将或中将—这很荒唐!我们是在打一场革命战争!”
 
话题又转到了他的健康—最近不太好,在那次暗杀以后就更糟了。“我能站着演讲一段时间,但接着就马上需要坐下。我现在不敢在10000 人面前演讲……我可能会突然晕倒。”
 
不过,他也提到,曾经严重到使他夜不能寐的左腿震颤已经消失了。显然那场爆炸的冲击对他也有一点好处。“不过,我还是不敢肯定,”他自嘲地总结道,“我不想说这就是最好的治疗。”
 
战争结束后,第三帝国军界和政界的精英写了很多给希特勒贴上“精神错乱”标签的回忆录。实际上,在整场战争中,元首指挥部里一直进行着关于战时策略的理性讨论。当然,德国的战略是有漏洞的,希特勒在1944 年7 月的顿悟也来得实在太晚。但是给他贴上“精神错乱”的标签是对这场战争的不公正评价,轻视了他的行动对世界构成的威胁,也贬低了消灭他的艰苦斗争。
 
希特勒有许多身份——罪犯、仇恨者、刽子手,但他肯定没有精神错乱。他也不是独自指挥着这场战争。每走一步,都有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为他效力:权衡各种选择,制定计划,协助和支持—正是这些军官在战时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一言一语,在战后却立即把他贬为“疯子”。

本文节选自《国防军

●本书作者罗伯特·M.奇蒂诺为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主席,“国防军三部曲”确定了他在“德国战争方式”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非传统视角的战史著作,审视德军高层决策过程的戏剧性及前线的艰苦事件,透彻剖析“运动战”的得与失、成与败

●荣获纽约军事事务研讨会(New York Military Affairs Symposium)2012年度“亚瑟·古德泽特”奖(Arthur Goodzeit Award)、美国军事历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2013年度“杰出图书”奖(Distinguished Book Awar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