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线记忆,难忘的回忆第一篇

 suyurhzq 2020-09-24
邓丽莉
2019-06-30

难忘的记忆,永久的怀念。

郭道我的故乡,这里山林茂密,沁河水长流不息,我是1971年12月份从长治招工到开源线材厂,加入到了三线建设的队伍当中,从此我和开源厂结下了一生的缘缘。从去年三线筹备工作开始到今年6月16日正式开馆,又一次唤起了我的回忆,回到了那激情岁月的年代。重温在开源厂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青春岁月我们在三线建设一起努力奋斗!曾经流过眼泪也留过汗水,更留下了不可磨忆的美好回忆。

当年三线人,沁源不了情

六月十六日,沁源“三线记忆”文化馆揭幕开馆。一年前从纪念馆筹建收集资料,走访老同志开始,一段尘封了的记忆便被唤醒,离开了几十年的老同事便又一个一个由个体到群体联系起来,建群,聚会,忆当年,翘首以盼“回沁源”!

如今,“三线记忆”展馆开馆, 大批当年的三线人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集,千里迢迢回到沁源,纪念自己的青春,看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飘扬的旗帜在欢迎,锣鼓喧天在欢迎,县乡领导在欢迎,工作人员满面笑容在欢迎!

岁月如歌,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年轻工友都年以花甲,今天,我们回来了,我们依然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是风采依旧的三线人!

        跟随着同是三线人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带着我们走过历史背景,生产历程,激情岁月,挺进沁源,三线人物,三线情结,再筑辉煌七个展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旧物将那段特殊时代的历史再现 ,那是三线人拼搏的岁月,青春的奉献,为国的情怀! 老工友相见激动,回顾青春激动,再回沁源激动,到场的三线人满满的都是感动,激动!那段历史,这段情景会牢牢的铭刻在三线人的心中!

再见了沁源!再见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沁源!待到下次再回乡,定在更美的绿色沁源,水韵郭道里回顾历史,观美景,享美食!—开源厂燕波

红旗招展,迎接来自四面八方各地的老三线职工们的到来。

感恩三线建设开辟了历史长河的记忆,感恩三线记忆拉开了过往的序幕和篇章,感恩像如心大哥一样的众多热心奉献和无私付出的开源人,感恩温暖留宇宙永世无终期,给我们和后人带来的无限感概和络印……三线记忆将会变成一本厚重的历史史记。—王忆祥

捐赠榜,记下了三线人的情怀。

社区在积极准备工作,迎接三线贵宾的到来。

三线七厂红旗在迎风飘扬。

开源厂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在微信里看到你们在郭道参观三线建设回顾展的照片,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倍感亲切,但因我在国外的女儿家没能参加很是遗憾,首先祝福大家平安快乐,希望在以后的聚会里能和大家欢聚一起,再次祝福开源厂的兄弟姐妹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王健美。[微笑]

沁源三线,好醒目的四个大字。

开源厂的祝贺长幅高高挂起。

三线工人曾经用过的机床屹立在展馆院中央。

三线记忆首开展,七厂职工故地返,锣鼓喧天彩旗飘,联谊活动场面暖。半个世纪尘封远,昔日青春不再显,为国情怀身贡献,浓笔重彩载史馆。…柴志强

这是咱们三线人的子弟,晋东厂南新昌的二儿子南东伟写的,觉得很好,转发给大家共赏读[强][强][强]

     三线,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豪不褪色,曾经的三线人,不管如今生活在哪个城市,有种标签早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那就是永不抹去的“三线岁月”,从照片中看,老厂房和老建筑残留无几,依然保存着历史的痕迹,所看到的每一处都是怀念与沧桑,在这里父辈们无怨无悔,奉献青春,那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永不磨灭,很有幸我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看到父亲和老同事们重逢时的喜悦激动、参观中的感慨万千、圆梦后的心满意足,心里也甚是欣慰。

02:22
去APP下载

沁源县各级领导以及郭道镇政府的各级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6月16号沁源三线记忆展馆正式挂牌。

开源厂分三路太原,榆次,长治以及在沁源的三线同人们兴高采烈地,高举着印有开源大字的红旗头戴印有开源的红色帽子向展馆走来。

看她们一个个高兴的合不拢嘴。

祝开源家人三路军参展三线记忆快乐,团聚喜庆开怀畅意。——王忆祥

三地会合在一起。

你好!你好!大家都好!

姐妹们见面啦!

好想你啊!赵爱如和孙丽娜

一八年开源人欢聚龙城浊酒一壶同谈昔日情怀

一九年三线人相逢郭道清茶一杯共叙今朝人生

笑谈古今—马俊华

郑端庆老远就和大家打招呼。

崔庆明在找想见的老朋友。

唉哟!我们总于见面了。

如心大哥忙着在录像拍照。

说不完的话呀。

都在忙着拍照呢。

哦!你叫什么名字来呀?

想起来了,我们是一个车间的吧?

太原的同事在和榆次三线联络员燕波聊天,早就听说你了,今天才认识你。

好哥们先留个影

师徒留影

边走边聊

与老厂长留影

师徒有三十多年没见,赶快留个影。

我的徒弟史廉平

任中飞和爱人

刘永锋和任丽夫妇

原厂办公室主任粱小平

粱小平与李玉花聊天。

00:21
去APP下载

王建功,粱小平在和一个车间的同事聊天。

这几位姐妹聊的好开心呀。

邓克信见到了他的部下张苏华夫妇

我们83岁的老书记,看着好精神呀,笑容满面在和久别的同事交谈。

刘玉华老师在主持会议。

刘玉华老师是我们三线馆的义务讲解员,衷心的谢谢刘老师!您辛苦啦!您为三线馆付出的太多了,为您点赞!

01:28
去APP下载

参观开始

大家在认真的听刘老师讲解。

认真的观看。

找找照片里有没有自己。

在这里留个影吧。

燕波榆次三线联络员,她为这次三线馆的展出,付出了很多,她的热心和认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认可,为她点赞!

大家边看边回忆。

刘老师的认真讲解,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您辛苦啦!

从参观展览可看出,镇政府为办好展览馆,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艰辛的努力!投资280万元的巨额财富。展览馆汇聚和筹集了难以数计的实物、图片、文件、资料、图表、班组生产记录、部分产品丶生产设备、文字介绍。各个展室分别从不同侧面有重点地生动翔实地展示了三线建设的背景、缘起、三线划分的标准和界限、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及分、沁源县七个三线工厂的地理位置、主要产品、建设时间、投资规模、人员数量及构成成份、相继投产、走向兴盛、迁址合并的最后结局都作了详实明晰的介绍,使人一目了然。解说词生动凝炼,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刘玉华同志的讲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完整准确传达出了解说词的内涵和。——胡哲明

意蕴!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了四十多年前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 下午临走前,我厂不少人还专程回厂里观看了原厂区。我和柴志强、闫新文、王树平等同事细致察看厂区旧址。只见原厂区东面和东南面的绝缘车间和编织机房、食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已建成的和正在建的崭新的二层联排别墅。那座高耸的形状独特的办公楼和单身楼也不见踪影,(已早被拆除)在一处平房的东墙上依稀可见'把好质量关”五个大字,经观察周围建筑和方位,才弄明白这处平房就是检验漆包线是否合格的检验室。然后我们又继续西行,观看了中拔工房和后建的漆包车间大楼。这大楼已早被卖给当地农民,并被农民改造成了住房。离厂四十一年,面对仅存的几处厂房遗址和已被封死不能通达别处的狭小厂区,不禁令人兴起沧海桑田之感!最后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感情告别了开源厂。——胡哲明

都在感谢刘老师呢。

谢谢您刘老师!

参观完出来集体合影留念

我们曾经都在二车间工作过。

我们曾经在一车间共同工作过。

我们都要留个影

漂亮的美女们。

师徒们在一起合影留念。

二车间的师徒们合影留念。真的好亲切!

更新于 2019-11-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