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太在意我的孩子和家

 禹杰 2020-09-24

美利华 9月7日

我太在意我的孩子和家,错了?

 30岁的小敏是一位壁画讲解员,容貌姣好,声音甜美,对体重十分关注,经常会吃减肥药物。她心细、想得多,照顾身边的人,比如给妹妹买衣服,妈妈想不到的事情她都想着做,家人喜欢吃什么她就往回买什么,看公公婆婆喜欢什么就送什么。现在的工作压力也不大,她对孩子和老公都非常上心,全部的心思都花在经营家庭和照顾家人上。

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很安逸,岁月静好,可是对她来讲却并不如此,她平时就是一个比较敏感脆弱的人,大约一年前过圣诞节的时候,她发现老公买花送给别的女人后,这一年越来越备受煎熬,经常担心、紧张、害怕,失眠,终于拨通了美利华的预约热线,寻求美利华团队中美专家的帮助。

为她做咨询的是美利华林冬梅医生与张道龙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为她提供帮助。

一、先了解小敏是什么样的人,找到她为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

小敏自小与父母还有同父异母的姐姐一起生活,父亲比妈妈大16岁,父母经常吵架,动手打,有一次冬天的时候父亲用凉水浇母亲,有过用棍子打妈妈的时候,有一次把自己吓尿裤子了。小敏也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只知道父亲性格比较暴躁,说瞎话,经常推卸责任。小敏10岁左右的时候父母离异了。

目前她的亲生父亲70多岁,她会经常去看望他,之前母亲是不许的,母女还因此吵过架,后来母亲也慢慢默许了。母亲性格急躁,性格像外婆,有时晚上睡不好觉。小敏初一时母亲再嫁生下妹妹,妹妹比自己小了14岁,小敏与母亲、继父及妹妹生活一直到自己结婚。

要么就是战战兢兢的过生活,要么就是寄人篱下的感觉,好不容易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小敏倍加珍惜。

《秋日》尼古拉·波兹德涅夫,1961年

可是没想到啊,孩子令人揪心,经常生病,感冒、干呕、胃肠炎、肺炎、便秘等,孩子一生病,小敏就跟着出现担心、紧张、心慌、 害怕、恐慌、无力的感觉,自己也经常会有感冒、烧心的感觉,胃也不舒服,想哭,不能看与孩子相关的内容,一看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各种担心,有时会坐立不安,需要到外面去走走才能缓解。每天下班走在路上都是胡思乱想,觉得没有希望了,不开心。一次在壁画讲解途中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忍着继续讲解,之后哭了一场。

半年前孩子出现鼻音,小敏突然觉得自己面红耳赤、发抖、紧张、害怕、心慌,闭上眼睛有“转”的感觉,要站不住了。目前孩子能体会到妈妈的异常担心,一次孩子咳嗽了一下之后,孩子自己马上说:“妈妈对不起,但是我没有什么事”之类的话,来让她不担心。

小敏不幸福的成长经历,再加上老公送花给别人,孩子生病,真是雪上加霜,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事是把小敏击垮的“最后一片雪花”。

身心交瘁的小敏不能照看孩子了,一看到孩子就会像着了魔一样控制不住的寻找孩子有什么问题,然后就担心、紧张、害怕,询问孩子的情况等等。小敏到医院开了一些药物服用,孩子也由家人帮忙照看,她心情好一些,但仍害怕见孩子,一见到孩子就会发现新问题而让自己更加担心、紧张、心慌等,经常没有胃口,进食是一阵好一阵坏的,体重在病情严重时有过下降7斤, 进食改善后,体重基本稳定,恢复从前。家里人现在很多时候都隐瞒孩子的情况,她每天给家人打电话,还要特别提醒各种带孩子的要求。

小敏操心担心的内容还有很多,担心家人会不会感冒,会不会传染给孩子,担心妹妹谈恋爱的情况, 妹妹三心二意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丈夫的情况,还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考核问题等。比如10年前汶川地震时,自己住在北方城市,但楼层比较高,她就担心姥姥、妈妈、妹妹的安全问题,天天想他们在家能不能有什么事,紧张害怕,但没有心慌发抖情况,经过几个月后自然好转,之后断续有出现过几次类似的情况,都是自然缓解。其实,她读书时学习成绩一般,大专毕业,考试前、考试中经常会有紧张。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安德鲁·怀斯,1948年

小敏还特别爱干净,她每天都要擦地,每天都要洗澡,必须是洗了澡才能上床,要是家里停水没洗澡,就一宿不上床,她要求丈夫也这样做, 沙发也要换了衣服才能坐,家里每天都进行紫外线消毒,手机每天也都要消毒,钱必须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孩子每次玩完玩具都要洗手,家人对此有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她仍然坚持。其实小敏自己也感觉到清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回想一下,小敏的讲卫生是从高一开始的,那一天有个同学到自己家里来玩,坐在了床上靠在被子上,小敏就突然觉得那个同学是把床给弄脏了。之后就特别爱干净,每次摸了门把手之后都要用洗手液洗手,或者是手套、纸巾、隔着开关门,同事们都知道她有洁癖。

不问不知道,现在就已经很清楚小敏是不是生病,为什么生病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问什么问题很关键,才能搜集到有效信息从而找到病因,才能正确的评估出她的问题所在。医生们有一句行话“误诊必然导致误治”,这就好比跑步比赛,起跑的方向错了,跑的再快也到不了终点。

原来,小敏得了两个病,但是是同一类疾病,都跟焦虑有关,来自于母亲的遗传, 但是明显小敏加重了。

第一个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就是小敏爱担心小孩的健康,担心妹妹的恋爱,担心好多其他的事。第二个是:强迫症,讲卫生洁癖已经超出常人。 

北京华佑医院园林式庭院

二、小敏怎么办?张道龙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为她找答案!

1、 生物治疗:

运动是最好的治疗焦虑和失眠的良药,小敏需要多运动、多走路。

药物也得调整,目前西酞普兰是20毫克,要调整成30毫克,可以缓慢增加到40毫克。同时加用思瑞康来替换奥沙西泮,因为奥沙西泮这类药物容易成瘾,长期用不好。

2、 心理咨询:

张道龙医生对她说:“你这个病来自于焦虑,焦虑的意思就是过度担忧那些实际上不太会发生的事,比如说你的强迫思维,你的焦虑就会认为小孩吃面条吃硬了就会得胃肠炎。目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的报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例因为面条或者大米硬了得胃肠炎的案例,因为吃生大米、生面条、生挂面也不会得胃肠炎的。但是在你这就担心得不得了,因为你焦虑,也就是说你担心的那些事90%都不会发生,但是你就去焦虑呀。这种焦虑时间长就会影响 免疫力,人就会得过敏,肠炎,你小孩爱生病很可能很焦虑,她现在能焦虑到什么程度?她会说:“我没事,你别担心我有事”,就因为你一焦虑把她搞得也焦虑了。所以你要想小孩不得病,那你不能在她面前表现出焦虑,你也不能焦虑,慢慢把焦虑降低了,否则你就培养出一个比你还焦虑的小孩,你看你比你妈严重,你这小孩有可能比你严重。 “

小敏听得频频点头,非常认同。 张道龙医生接着讲:“那你得怎么办?就得去放松,不能整天去担心这些事,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你赶紧洗手,你赶紧上床,你赶紧洗澡,你赶紧……”你天天担心:别吃硬了、别吃软了。就没完没了,这样就把小孩培养成强迫症了。所以你得想到这样的影响,你的行为直接影响小孩。 你现在抓紧治病,把焦虑降低了。否则你表现出的焦虑,小孩就可能把它当成正常了,因为妈妈跟小孩相处的机会多,小孩就会把你当成正常,所以就会跟你一样。 “

听到这里,小敏马上说:“那我想问一下,我怕我那孩子现在可能已经就有点焦虑了,怎么办? “

张道龙医生回答“是,她一定会有,因为你有这种严重的焦虑。所以怎么办?就是你不能再去刺激她了。让爸爸带她锻炼,然后引导她。比如小孩说我吃这个会不会生病?我妈妈说会生病的。生什么病,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没问题,不是不讲卫生,讲卫生跟洁癖是两回事。”你不能让小孩只有洗澡才能睡觉,不能整这套东西,不能把小孩吃的东西天天挑剔,不能没事就吓唬她,会得肠炎、得那个病。现在已经是爱生病了,很可能是跟你的洁净有关。就是不能让她太干净,你得让她适合当地的环境,不能制造一个家里特别干净的、而外面特别脏的差距,这样她就失去免疫力了,抵抗不了外面的东西。所以注意,不是越干净越不生病,你得把焦虑的思想控制住,通过认知调整, 首先从认知上知道,你担心的那个事90%都不发生。这样清楚吗? “

小敏回答:“嗯。我清楚,可是现实是因为她已经生病了,我就是因为她先生病,然后才开始有这种焦虑的。“ 

张道龙医生:“是,那这个肯定跟你有关系,就是她生病的时候你把她太夸张了,就让她满脑子整天想这些。第一个,得看你家里多干净了,你要是总给她洗澡她就容易生病了。 

小敏:“不,不是天天给她洗。”

张道龙医生继续讲:“第二个,她有病之后你如果总是在她面前没完没了的讨论病,这样小孩就记住了,她就会报告病。一个特别关心自己生不生病的妈妈,就会养出小孩天天关心自己的躯体,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玩,没事就报告病,没事就看医生,全天都跟医生打交道,天天讨论病的事。所以你得从认知上慢慢调整,在你用药以后才能变化,一下变成好了不太可能的了。 ”

这番讨论,张道龙医生在行云流水的对话中,为她调整的错误的认知,引导她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心病还得“心药”医,不是仅仅依靠药片就能解决的。

3、社会因素:

张道龙医生说到:“因为你做讲解员,就把你的能量都消耗到讲解上,如果中文讲完之后还觉得有精力,就看看英文,把它翻译成英文解说,看看字典,背背英文解说,把脑袋都占住,就没有能量关心丈夫洗没洗澡,小孩生没生病,就不管这些事,把注意力转移,用一个替代另一个,就是用你学习,用你学外语,用其他的这些事来替代你对健康的关心,所以慢慢的你会变好。所以这个比较像修行一样,你就是这么一个焦虑的人,得把整个焦虑水平放低,而不是强化它。这样说这逻辑知道吗?能清楚吗? 你这样的病人容易效果好,是因为你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能明白这些道理。记住焦虑跟免疫力的关系特别大,焦虑的人就容易得各种感染,得各种小毛病,你得把孩子降低焦虑,带着孩子一起运动。 比如说你那个壁画,比如说是民国时候的壁画,那就看看民国时期的风格什么样?除了壁画还有其他什么艺术形式,多学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注意力就被分到别 的地方去了,不要放在跟健康有关的事情上。这样清楚吧? 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今天其他问题还要讨论的? ”

小敏:“现在我看见孩子特别害怕,是不是就是说,就是暂时应该先不去看孩子,就是自己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躲她远点? ”

张道龙医生:“正确的。但是你不能总不跟孩子在一起。 现在怎么办?短期就是调药的过程,6到8周就调好,把焦虑降低再接触孩子。 因为你与孩子最接近,好也是因为你,坏也是因为你。像你长得漂亮,小孩可能也漂亮,这像你。你天天絮叨跟健康有关的问题,她最后就可能变成关注健康的问题。你看她那句话说起来多可怜?说妈妈你别着急,我没事。要让她放松,想干啥就干啥。 也不要觉得你这样的妈妈对不起孩子,内疚没有用了,但是可以给她提供一个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是说生小孩对不起她,而是说对不起的事少干点,呵呵,这能区分开吗? 对不起的意思就是天天跟她讨论健康的事,天天关心她生病。让丈夫去关心她的病;你关心她学习,你负责教书。家庭重新分工,他管健康,你管读书。 丈夫忙起来多关注家庭,你的病也在逐渐转好,不必因为一年前送花的事过度纠结和焦虑。“

小敏:“对!好的!那我先调药,先运动!谢谢你们!“

三、总结:

半个小时的访谈,美利华中美专家在行云流水的对话中完成了:

1、 评估:运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5为依据,运用心理学的精神动力学和概念化寻找病因找出问题关键。

2、 治疗:为小敏提供的帮助,包括药物的调整与合理使用;包括心理咨询在对话中运用共情、调整认知CBT和动机面询,让小敏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变现状;包括在社会资源层面让小敏了解壁画所在时期的风土人情,因为强迫的人会非常仔细,有自己追求的要求,那就让它升华,要用一种强迫换另一种升华式强迫,把追求完美的特质都用到工作上,就都变成优点了,升华式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一个人没有情绪是不正常的,极端情绪是不可要的,能善用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才叫智慧!

亲爱的小敏,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那么多优点与可爱的地方,让我们帮你走出困境,成长为更优秀更快乐的你!

本文是针对普通大众的科普文章,如果心理咨询师和医生们,希望学习了解每一个知识点以及原始对话,请关注明天的公众号文章王剑婷博士的解析文。

北京华佑国际会诊中心

美利华团队工作基地

四、科普:DSM-5中关于强迫症与广泛性焦虑共病的解释

在广泛性焦虑当中,焦虑的焦点是对即将来临的、有关现实生活的担心,也包括对未来事件的非正常的过度担忧,他们难以控制的担心各种事情,甚至导致失眠多梦、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或肌肉紧张、情绪失控易激惹。小敏明显因为女儿的健康问题,家族成员的生活问题等表现出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且这样的模式一直长期存在;

关于强迫症,是一天中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导致破坏自己的日常生活,令上学、上班、进行正常的社交生活都很困难。这类型的人们也知道或怀疑自己的强迫思维可能不是真的,虽有这个自知力,但却难以把注意力从强烈的强迫思维上转移开,以及停止强迫行为。小敏的另外一组症状是15 岁起清洁洗手的行为表现,小敏的这组症状不涉及现实生活,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或者看似非正常的过度担忧,而且对于这些不恰当的观念,受到侵入性或无法自控的仪式化行为, 这是符合强迫症诊断的部分。

关于共病,有强迫症的许多成年人约76%都存在焦虑障碍的终生诊断,其中就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其他各类焦虑谱系中的问题。

《秋天的风景》文森特·凡高,188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