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大风兮云卷云舒 2020-09-24

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核心的就是要在军事上取得巩固,同时也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全面巩固。只有巩固的根据地才能发挥资源的集中优势,为武装斗争无论是后方还是前方提供物质、环境和人力支持;才能使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与军事斗争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维护武装斗争的成果,实践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建设。

(一)只有巩固的根据地才能为武装斗争提供可靠的战略依托

聂荣臻认为,坚持武装斗争,必须有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聂荣臻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也往往因为不理解建立根据地的重要而陷入流寇主义,开始时轰轰烈烈,最后不得不归于失败”。[1]聂荣臻深刻体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失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惨痛教训,在长征途中,由于没有一个可以落脚的根据地,时时处处都在流动状态中,武装斗争相当艰苦:给养不能补充,伤病员无处安置,想停留休整一下都极其困难。[2]

抗日战争中敌人非常强大,对敌斗争非常残酷。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期,聂荣臻就认定,要在与党中央隔绝的敌后立稳脚跟,大规模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华北抗战,就必须集中各种力量,把游击区扩大巩固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强大的抗日根据地。[3]

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依赖于人力、物力、财力各种因素,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从军事实力来看,抗战及其以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装还不是很强大,而革命的敌人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异常强大和顽固。土地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在形势上统一了全国,可以以政府的名义实行战争动员,征调兵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镇压革命的火种。抗战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有备而来,兵力雄厚,武器先进,比以往的敌人都强大,长期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华东大城市和铁路干线。而中国革命的火种虽然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但长期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没有先进武装装备,加上革命的种种挫折,武装力量还比较薄弱。所以革命的武装力量难以对抗反动武装力量,因此,革命的武装力量要发展,只有依靠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壮大。1、只有在一块相对稳定的地域内发展经济,积蓄财富,为武装力量的扩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需求;2、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使区域内人民群众可以休养生息,积蓄民力,同时又有利于做群众工作,发动人民群众,为武装力量的扩大提供可靠的兵源;3、只有在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地域内把各种要素整合在一起,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对各种要素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武装力量。

根据地本身是军事斗争的战斗堡垒。首先,地理环境是军事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晋察冀有广大的平原地区,这对日寇的机械化军队有利,而对于装备相对落后的中国军民形成严峻挑战。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平原斗争和山地斗争结合起来,熟悉地理环境,把不利的地形转化成可攻可守的地形,才能在平原站稳脚跟,建成军事斗争的战斗堡垒。聂荣臻认为,晋察冀广大地区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山地地形险要,可攻可守,回旋余地比较大,是我们开展游击战争的地理优势,而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根据地的物质保障。第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晋察冀根据地之所以能在广袤的平原建立和巩固起来,关键就是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的支持,才能使根据地真正成为军事斗争堡垒。在平原战场上,冀中区军民发起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运动,使之对敌人的机械部队不利,而对根据地军民游击战争有利,为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战场;此外,根据地群众为根据地部队通风报信,对敌军人守口如瓶,为根据地部队储存军粮,对敌人实行坚壁清野等。

(二)只有巩固的根据地才能使多种斗争配合武装斗争,与敌进行总力战

革命斗争不仅仅是武装斗争的问题,更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斗争的问题,聂荣臻指出,“斗争只有军事斗争,没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革命和建设相配合,根据地是不能巩固的,同时,军事斗争也不能胜利。”[4]。中国革命的敌人是非常强大和凶残的,其军事实力比我们占优势,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依赖军事斗争,而要多方面的斗争相互配合。而我们的优势是政治上的,我们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我们只有制定符合人民群众的政策和进行群众动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动人民解放自己,发挥人民战争伟大力量,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多方面的斗争配合才是我们的优势。

聂荣臻同时指出,“何况敌人对我们进行的 ‘总力战’,也是包括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攻”[5]。在晋察冀根据地,日本侵略者除了不断对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外,还配合在经济进行封锁,在政治上对边区人民进行欺骗性宣传,并扶植汉奸进行统治。聂荣臻多次强调,日军对根据地多方面进攻是非常配合的,给根据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我们更应该多方面的配合,粉碎敌人的凶猛攻势,根据地若不能实现斗争全面配合,反使我们的优势丧失。

没有根据地建设,没有各方面斗争的配合,就没有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在聂荣正的领导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加强经济建设,使根据地军民能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力更生,站稳脚跟,更应该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和游击区人民进行抗战,还应该争取伪军和各种武装为抗日服务等等,与敌进行在各方面进行总力战。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有力配合军事斗争。

(三)只有巩固的根据地才能有力地维护武装斗争的成果,进行社会改革

革命是一个破坏就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起之后,就开始探索革命根据地的各项社会改革。毛泽东总结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结合的经验,说明了根据地武装斗争与社会改革的关系。晋察冀游击战争的开展,逐步巩固了根据地,为各项社会改革的推行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根据地的逐步巩固,一方面成为武装斗争的日趋可靠的战略基地,另一方面根据地经济、政治、文化都呈现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气象。在经济上采取限制封建剥削和节制资本的政策,保证了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在政治上建设“三三制”政权和民主政治,团结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文化上推动民族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经逐步呈现新中国的雏形,它与华北各根据地逐步合并,成为新中国版图扩展的策源地,更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各种制度的策源地,所以聂荣臻总结说晋察冀根据地“是对一个新社会的开创,具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雏型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性质。”[6]

 聂荣臻指出,“坚持敌后战争,必须创立赖以凭依的根据地,作为战略基地,以遂行独立作战之战斗任务。无论武装部队,地方政权,民众组织以及经济文化等设施均必须有完善具体之整套办法,更须完全适合敌后斗争之环境,不能囿于成规,固守旧习。如不明此理,武断专行否认各种建设,则抗战之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之成功,都不过徒托空言。我晋察冀边区行政当局不仅有其各种设施维系敌后人心,团结并组织广大人民,在保卫祖国的旗帜之下,获得温饱,使敌占区同胞心向祖国,精神上有所寄托,其作用亦非常巨大。”[7]


[1] 《聂荣臻回忆录》(中)571页

[2] 《聂荣臻回忆录》(中)571页

[3] 《聂荣臻军事文选》54页

[4] 《聂荣臻回忆录》(中)579页

[5]《聂荣臻回忆录》(中)579页

[6]《聂荣臻回忆录》(中)459页——460页

[7]《聂荣臻军事文选》24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