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街】柏传雪|茶 泉 瓷的灵魂相融

 槐树街183号 2020-09-24

         月夜。温一壶烈酒,等你。


茶 泉 瓷的灵魂相融

作者:柏传雪

编辑:夏梓言  排版:兮兮

泉的出现,于这苍凉的世间赋予了茶崭新的生命,济南人惜泉,自然也就爱茶,泉和茶的搭配是融化在舌尖上的香,是绽放在心头的花蕾。

瓷是茶浑然天成的养物;是绝佳的郎才女貌;是一对璧人的新婚之喜,当红烛渐渐燃尽,茶就活了,被炉火揉碎的身体渐渐舒展开来,泉水赋予它崭新的生命,在壶内被高温唤醒。流出的水柱,自上而下,缓缓起伏,注入素净的白茗杯。

好茶,好水,好茶具,绝佳的泡茶工艺,四者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真正的好茶。

文人雅士的饮茶方式是巧妙的,素净的白瓷碗,点缀着些许小青花,先用开水短暂泅烫茶具,此步骤称为温杯。温杯的目的是提高茶具热量,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不使温度过快下降。

高温下,泉的甘甜被轻轻的揉碎。被火蒸馏着,锤炼着,慢慢的迂回着,升腾着,变成忽大忽小的气泡。泉水恰到好处的温度是决定一杯好茶的关键所在,温度保持在85°左右,透明的玻璃杯里,仿佛无数的孩子争着吵着要冲破束缚,欢笑声与哭闹声交织在一起,忽远又忽近。

捏一把西湖龙井,正是头茬,用新火慢慢烘焙,轻轻揉捏,还没泡开,一股清冽的香气自鼻腔传入肺腑,让人回甘。温过的精致小茶具,点缀着些许小青花,投茶,倒入沸水清洗一下茶叶,为茶叶的原生之气注入新的活力。

85°煮沸的泉水,自上而下,缓缓注入,温润的青花瓷里,茶汤的颜色开始慢慢呈现,起先是羞涩的淡青,茶叶一溜儿的漂浮在上方,还没完全舒展开娇嫩的花苞,慢慢的,茶叶沉到碗底,此时的茶汤由淡青色慢慢转化为成熟的青褐色,如翡翠一般,浑然天成,又如碧玉一般,耀眼夺目。盖上茶杯,暂停两三秒,轻轻揭开,一刹那,茶香缥缈,云雾缭绕,那杯中的翡翠已打磨完毕,浑身上下散发出清幽的古香。

双唇开启,轻轻品一小口,那股茶香转化成的甘甜清爽慢慢的沁润口腔,在牙齿打个圈,从舌尖到舌根,慢慢下咽,经过食管抵达胃部,像是饮了琼浆玉露一般,整个人轻飘飘的,胃里暖暖的,咽喉处那股西湖龙井的清香,慢慢自唇齿间延伸开来。

饮茶文化离不开瓷器,一套完美的瓷器不仅能提高茶的品质和口感,还能使饮茶人手起壶落之间完成心灵的释放,技巧的对决。茶水在精巧的茶具里来回翻滚,赋予生命,赠予灵魂,于这世间安然绽放。一杯好茶是检验茶人泡茶技巧的关键所在。

泉是茶的生命,瓷则是茶的灵魂。

在山东人眼里,以茶待客是最高的礼仪。

小时,父亲那一代结婚,备礼的嫁妆中,有老式的粉红色茶具,一整套包括茶壶和十几个茶杯,精心的码放在绿色的托盘里,上面盖着红绸布。

壶极大,呈秤砣状,外面为粉红色的漆皮,内里是温润的白瓷,壶身的一侧点缀着几朵梅花,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蕾 ,极细的梅枝,简单却不简约,单调中略显高雅,给这本身毫无生气的茶壶注入一丝冬季的清冷。大茶壶一次能装入半暖瓶的水,窝着壶把,要是没点手劲的人,是很难单手把它提起来的,小时候也经常因为大茶壶,多次扭伤过手腕。

那茶杯呢,倒也是小巧,形状有点像是水桶,外沿较薄,往外延伸,底部较窄,外皮为红色的漆皮,内里是纯净的白瓷,杯底圆形的底盘,粉红色的精巧小茶杯一次能装入大约六十毫升的茶,杯把有些大,像人圆圆的耳廓。不管家里来多少客人,那粉红色的小茶杯总是够用,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或是十几,或是二十几。只知道每次母亲都清洗干净,放入绿色的底盘,盖上红绸布,仿佛从未开启一样。

每当家中来客人时,母亲在橱柜的底层取出茶具,揭去红绸布,用温水泅烫片刻,放入上好的茶叶,茶叶要放的稍多些,铺满大茶壶的底部,烧热的沸水直接浇上去,盖上栓有细绳的壶盖,闷上两三分钟。那时农村多以火头烧水,干燥的枯木不停地往灶坑里塞,烧水的大铁壶已被烟熏的如墨般,铁壶内部积了一层层的水垢,日积月累,那水垢竟比小指还厚了。

茶已好,客再等。

泡好的茶叶在茶壶中缓缓飘起又落下,茶嘴冒着噌噌的热气。客人将茶杯轻轻端起,以顺应主人的筛茶行为,筛茶必须自上而下,不能停着不动,也不能乱摇摆,这表示了主人对客人的真诚,仿佛像一种隆重的祭天仪式,人们用双手捧着去迎接。

温润的内白瓷,茶汤的颜色开始慢慢呈现,刚泡好的茶要象征性的轻轻抿一小口,清香的茶气在内白瓷慢慢延伸开来,让人唇齿留香,忍不住再饮第二口。期间,总是少不了的寒暄话,母亲说到即兴处,总会说一句“喝茶,喝点茶”。

茶,便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小时喝茶尤为厉害,小小的茶杯,两口遍空了,嚷着让母亲续杯,续的多了,母亲遍开始笑话我,那时还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小茶客”。年少时,哪懂什么是茶,只知道那是一种比饮料还好喝的东西,温温的,烫烫的,入口有回甘,还有一种清爽的缠绵之味。

十几年过去,如今再回到老家,还是那个粉色的大茶壶,但是却不见那些小茶杯了,有的也只是残缺了,或杯沿豁了口,或耳廓形的杯把磕掉了。大茶壶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黑黑的茶垢慢慢侵蚀着原本清亮的白瓷,壶盖也被摔坏了,触目惊心的伤疤从前头直达尾端……

我看着它们,觉得遗憾,这种老式的陪嫁之品如今已不多见了,但却千疮百孔的呈现在我面前,令人无不心生惋惜。我仿佛看见幼时的我,端着那个小茶杯,轻轻的咋摸着,摸索着,茶的味道,瓷的温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鲁大地给了山东人一副伟岸的体魄.北国苍茫,山高地阔,黄河雄劲奔放,山东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原始的野性。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饮食习惯造就了直爽的山东人。山东人饮茶自然以豪爽著称,除待客的茶稍稍繁琐些,平时自家饮用的茶水无需以上的繁琐细节,也无需温杯或将茶叶泡开来。直接准备大号白瓷缸,军用的那种,捏上两小把茶,不管是什么茶,也不管年份多少,山东人不在乎那个,他们喝茶是饮而不是品,只当白开水那样往下灌,歪管西湖龙井也好,铁观音也好,或者是留存几年的老茶饼、茶叶盒子里的茶叶沫。

炉子上,老式的大铁壶煮着泉水冒着噌噌的热气,待水沸腾,直接倒入茶缸中,盖上盖子,焖个一两分钟,待茶汤变了颜色,开始吸溜吸溜的往嘴里送,一边吸一边咂摸,嘴里还往外呼哧呼哧的吐着气(太热了)。

搬一把藤椅,拿一份报纸,小碟子里装上几把椒盐瓜子,或几粒炒熟的花生。在小院或者阳台找个向阳的地方,往那里一趟,二郎腿一翘,眯着眼睛看报纸。茶杯的茶冒着热气,渲染着周围的空气,读到动情处,饮一口茶,像是长了无数脚丫的精灵一样,在口腔融化开来,猛饮几大口,咽下,胃里暖融融的,那感觉岂是一个“美”字可以形容。

在泉水边,经常看到老人在打水泡茶。几个老友相聚,茶是主角,好茶自然配好水,大铁桶在泉眼旁上下翻滚着,待盛满,打上来。泉水本身带有回甘的香气,饮一口,甜津津的,用煮沸泉水的泡茶,自然相得益彰。

懂茶之人自然也会懂瓷,哪种瓷的温润能养出茶的元气,哪种壶的质感更能唤醒茶的精华,哪种茶海更能均匀茶汤的浓度,使其散发出茶原本最正宗的口感。

我是一个粗俗之人,虽爱茶,但在饮茶文化上并没有过多的研究,但我始终相信,一杯好茶,用心泡,用心品,方能成就它最原本的滋味。

中国历史上已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查明是什么年代了。历来,茶的待客之道可简可繁,文人雅士崇尚以茶交友,以书知心,在茶与人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彼此相知相惜。

茶香缥缈,云雾缭绕,一杯新茶以烹好。

作者简介

柏传雪,女,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从2017年4月份开始接触写作,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文学作品5篇,获奖3篇,省级奖项一篇,擅长抒情散文、游记、小说。作为一名文学新人,只希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用自己的情怀,抒写人间草木,以最真挚的心,看待世间沧桑。

界世的你当不

只作你的肩膀

周一散文街

玉小姐邀你以情成文,以文散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