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头:【重磅】2016医美界最大黑马--“苏宁环球”来了!(三)

 竞石频道 2020-09-24

医美界近几年热点不断。

先是红杉资本、经纬来了。

接着朗姿股份、华邦制药也来了。

后来恒大来了。

现在苏宁环球也来了。

……

当然,还有更多的这里没有提及的以各种方式进军医美的各路资本。

中国兴旺的医美市场,其每年上千亿的产值,对嗅觉灵敏的资本有着不可抵挡的诱惑力。

然而市场再大,当各种资本全面介入时,这个有限的市场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仅仅在三年前,全国的医美机构都是盈利多,亏损少,属于非常值得投资的黄金产业。

然后,最近两三年来,当中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进入去库化阶段(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只是国家管控能力出色)之后,全国各地的各级资本(含民间)纷纷进入医美行业。

一个最明显的指标是,5年前很多地级市可能只有一两家医美机构,有的地区可能一家医美专业机构都没有,但最近两三年,各地全新的医美机构纷纷开业,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地级市都有了3-5家医美机构,5-10家的情况比比皆是。

而且这种情况还在不断的更疯狂的演绎下去。

地级市如此,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更是疯狂。尤其是一线城市,当各路资本大鳄裹挟着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在医美市场必将掀起冲天巨浪。

我想每一个医美企业的掌舵人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中国的医美市场真有这么大吗?

中国的医美市场真能一直火下去?

今天的疯狂开店潮,一两年后或许是疯狂的关店潮?

中国医美市场能够承担如此多的,在房地产不景气后出来的天量游资吗,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

这些以短期利益为目的的资金疯狂的进入医美,对医美行业是馅饼还是陷阱?

……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些不算深,但也不算浅的问题。

至于原来深耕医美行业的诸多机构该何去何从,更是现在、当下,必须迫切面对的问题。

这些原有的全国医美连锁机构该何去何从?

原有的区域性大机构该何去何从?

原来散落在各地的中小医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是寻求资本的援助?还是按照自己的套路继续走下去?

是自强不息?还是同业内广泛合作,区域内化干戈为玉帛联手应对?

如果合作,是应该联横?还是合纵?

………

很多很多的问题,作为个体的我,当然解答不了全部的问题和困难,而且不同区域的现实问题是不一样的,不同企业的困难更是千差万别,我是没有什么包治各地不同企业不同病症的灵丹妙药或良方。

所以下文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当众多资本全面进入医美行业,一个全新的医美更大时代一定迎面扑来,我们身处的企业该如何应对?

一、医美大机构的应对难题

 中国医美有大企业吗?看跟什么行业比。如果跟房地产比,那没有,如果跟一些小微企业、小行业比,那中国医美行业有盈利非常可观,堪比一些名声在外却利润不高的大公司、知名行业。

论规模,中国医美大机构的企业规模并不大,最大的全国连锁也就近二十家的规模,而且每家整形美容医院也不大,最大的单店20000多平方米,普遍的大型整形美容医院只有3000-5000平方米。

但论营业额,中国的医美大机构营销规模并不小,最大全国连锁机构也有数十亿元。

而论利润指标,则更可观,单店年利润过亿的医美机构应该在十家上下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单店年营业额数亿,毛利润过亿的已经有十家左右了。

看到这,一些不了解医美市场的投资者是否瞠目结舌?是不是要特别佩服资本的超级敏锐的嗅觉呢?

我们回头来看看,苏宁环球此次收购的十一家医美机构遍布全国,北有北京、唐山、石家庄,南有广州,东有上海、无锡,西有昆明,中有武汉,而且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一二线城市,由此可见,苏宁环球的线下全国布局已经初露端倪。

当然,收购只是开始,盈利才是目的。

下一步棋怎么走?我相信很多业内人士和我一样,密切关注着苏宁环球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刚刚跨界踏入医美行业,未来有可能把医美作为主营业务之一的大型上市公司,苏宁环球既有长处,也有短板。

笔者在本系列文的第二篇里已经表达了对苏宁环球未来的一些顾虑和担忧。

坦率地说,医美这行水很深,想要安全无恙地蹚过去,不易。

经过前面十几年的大浪淘沙,中国医美行业已经基本分割了市场,划定了疆域。

现在除了一两家敢号称全国连锁医美品牌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区域性的强势品牌。当然连锁的投资公司还是不少的,只是他们各地的品牌并不一定是统一的。

除了一些四五线小城市医美市场才刚刚踏入竞争时代,对一二三线的大中城市来说,已经竞争多年,已经逐步形成现有的竞争格局,当地均有不同品牌的各大、中、小医美机构占领。

如果以苏宁环球现在的全国布局来看,未来苏宁环球医美直接的竞争对手应该是美莱和艺星。

这是两个同样已经布局全国各重点城市的知名整形连锁品牌,不过,它们并没在现阶段立即谋求上市,或为了上市而上市的企图。

个人认为,这两家同时也将是苏宁环球未来在全国市场将正面直接竞争的最主要竞争对手。

1.真正全国第一医美连锁品牌--美莱:

99年成立的美莱是雄踞医美业多年的老品牌,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

而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使得美莱在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医美同行中相对最规范的模块化运营。

这种以制度管理公司,而不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左右企业兴衰的模式,在医美业实属难能可贵和独树一帜的。

正因为此,美莱这几年来能始终保持稳健发展,并逐步把网络铺遍全国,大部分做到当地第一,最起码也能做到同城前三,品牌稳步扩张,也让投资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全国品牌知名度第一的连锁品牌--艺星:

05年进驻中国的韩国艺星,后来把品牌转让给一家新兴公司,真正让其声名鹊起的其实在最近五六年。

在品牌包装和推广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良好的品牌战略及运作能力,让其在品牌知名度上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医美品牌,这其中全国卫视投放战略居功至伟。

然而在具体的项目营销、医疗质量和内部衔接上均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也正因为此,导致公司的发展尚未进入佳境。开店扩张速度很快,但利润完全度好像未达预期。

3.利润相当可观的各地医美诸侯:

其实,除了这两大品牌,现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区域性第一医美品牌或区域性医美第一投资公司,他们的利润完成度非常可观。

我们估且称之为各地医美诸侯吧。本来以现在这些大型医美机构的规模和利润,甚至很多单店(一家整形医院)就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只是出于种种考量,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并不愿意现在上市。

(当然,对于这些利润可观的各地大型医美机构未来是否会因为政策/税收变化等因素,以至未来也必须走上上市之路,这里不展开探讨。)

·苏宁环球医美未来该怎么办?

其实,非上市公司并不意味比上市公司缺钱,资本后面还有资本。烧钱游戏也许在别的行业能憋死对手,却未必能在医美业如法炮制。

对于苏宁环球来说,进入医美的起点虽高,然而面临的对手却也更强,想真正从别人那里抢走市场,除了资本运作,未来还是要从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营销广告等落地执行上尽快上手。

·原有的非上市医美大机构该怎么办?

对于原有的大品牌来说,大资本进来了,又多了一个不缺钱、可以烧钱的竞争对手,不管怎么严防死守,难免都要分走一部分市场。

除了固守自己原有的江山,也要尽可能地寻求创新,开辟新的市场和战场。

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短时间内,对技术的投资可能会消耗掉不少资金,然而从长远看,在价格战,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中,唯有“回归医疗本质”技术这个门坎,能拉开与大部分同业者的差距。

而在于开辟新的战场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大人才阻击战的力度,或许是现有医美大机构针对上市医美机构的有效办法之一。

至于已经有上市基础的大公司要不要上市?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般来说,非上市公司效率更高,纳税更低,成本也更低,甚至可以悄悄地行走于灰色地带,闷声发大财。

而上市公司更规范有序,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能在短时间内把企业规模做大,然而时刻处在公众的监督下,也会有诸多不便之处。

(特别说明:除了苏宁环球,其实很多医美机构正走在上市的不归路上,这里没有展开探讨。至于好几家已经上市(非主板)的医美机构,虽然名义上已经“上市”,但和苏宁环球这种主板上市机构有很大差别,其实日子并不好过。但于笔者在资本运营这块并不擅长,所以也就不敢贸然评论了。)

二、中型医美机构的消亡之旅

面对原来的强势全国连锁医美品牌,及本地区的强势一线医美品牌,现在又要面对来势汹汹的众多上市公司大资金集团介入医美市场,现在和未来最痛苦的就是中型医美机构。

未来中型企业的压力尤其大,现在在全国各地的医美营业额/利润排行榜上没有进入前三的,我们估且都划入中型医美机构。

任何一个城市的医美品牌中,消费者很难记住三名之后的第四名。

在一个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不算很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中型机构往往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但一旦进入白热化竞争时间,最先倒下去的不是运营成本低的小型机构,而是中型机构。

在医美行业也是如此,当上市资本开始全面介入后,中型医美机构则必须马上要担忧自己在这场混战中是否还有容身之处。

至于到底应该抱团取暖,跟同样的中型企业联手抗衡?还是提前给自己寻好不同的退路?

关于这点,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各个老板想法也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笔者始终认为,面对资本到来的滚滚热潮,最难熬过去的不是大型医美机构,也不是小型医美机构或微小医美机构,而恰恰是中型医美机构。甚至我们可以确信,全国各地第四名之后中型医美机构的寒冬已经到来,未来大量的中型医美机构会被兼并、托管或倒闭。

为什么?

对中型医美机构来说,虽然上市资本全面介入医美,竞争开始真正的白热化,市场被瓜分,利润被摊薄,人才被抢夺,然而成本却依旧高企,既没有大型医美机构的实力,又不如小型医美机构的船小好调头,如果不早寻退路,或迎难而上做强做大,只靠自己的资金或另筹民间资本都很难撑过去。

这是未来全国各地中型医美机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至于有些医美机构本来就在生死线上挣扎,未来更加雪上加霜。因为除了上市资本外,各路民间资本也纷纷进入医美行业,而中国的经济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变化,其实整个经济都是一个长期的“L”型走向,这种大经济环境下,不早寻出路,怎么熬过寒冬?

个人以为,中型医美机构的出路无外乎几条:

么引入资本,联合扩张,做大做强。

要么缩减规模,成为有特色的小型专项医美机构,或退守四五线城市成当地第一品牌,避其上市及大型医美机构在大城市的竞争锋芒,偏安一隅。

又或者看准时机,将机构打包出让,从此淡出江湖。

至于硬撑下去,坚信自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硬汉,迎接他的最终极有可能是项羽兵败至乌江。

而同行间的合作很难,卖掉自己亲手创建的机构也不易,死撑下去只会难上加难。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我们固然要对自己有信心,也不能盲目乐观。看准形势,定好方向。有时候及早上岸,或者认输转行,未必代表退缩,而盲目前行,也未必是勇敢。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每一波潮涨潮落,都是一次对行业的优胜劣汰,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中的强者。

但是,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要尽早做出决断,强敌在前,最忌优柔寡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等到退无可退才后悔,落得惨淡收场的结局。

笔者在此大胆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内,恐怕将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型医美机构将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三、小型医美机构之特色专项是必由之路

未来,面对市场上充裕的大量资金进入医美行业,小型医美机构在这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反而有自己的优势:

成本低,如果项目有专长、有特色,易于根据市场作出最快的调整。

夹缝中生存,任你风云变幻,我自巍然不动。

然而,这种容易也是相对而言,因没有特色、经营不善而倒闭的小诊所比比皆是,只是不象大中型医美机构关门那么引人注目而已。

小诊所的倒闭大多是因为技术没有特色、特长而造成的口碑下降、顾客越来越少所导致,也有小部分是资金链出现问题或公关不力,或遇突发事件所致。

小型医美机构千万别莽撞扩张

市场上资金充裕,缺少投资的管道和好行业太少,民间资本的介入,有时也会惠及小型医美机构,这时候小型医美机构一定要冷静,自己的企业真的需要资金来扩张吗?

不管是天上掉下来的资金,或是通过多年小诊所的有限利润辛苦积累下来的资金,如果没有提前构建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受不了诱惑,贸贸然忍不住扩大成中型医美机构,或开多家小型连锁店,很有可能反而使自己的企业迅速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对小型医美机构来说,常常是信心满满地把钱投出去后,才发现扩大规模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中牵扯到成本、人员、市场、广告、公关各种令人焦头烂额的问题。

所以,小型医美机构千万不要盲目扩张,除非你的项目足够有特色,可以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医美商业创新模式,并且拥有扩张所需的人才梯队,并且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最后还要对想投资的市场进行了足够的市场调研,才有火中取栗的可能。

值得提醒的是,最好能避开大型医美机构所擅长领域的锋芒。

对于更长远的未来,十年后的中国医美市场,笔者倒是看好那些走精品路线的有专长/有特色,有著名专家/著名强项的--“回归医疗技术本质”的小型特色诊所,类似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那些琳琅满目,很多只做一两个专长项目的私人整形美容诊所。

能坚持在单一项目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专长,做出自己的口碑。这样的小诊所抗风险能力,不管在今天,还是明天,更或是明天的明天,反而远远高于一些外强中干的中型医美机构。

结尾

最近,我常常跟做医美投资的朋友说:

昨天的中国医美市场就象个“保龄球”--两头细,中间粗。

在两三年前,中国医美成功的小型机构不多,大型企业也不算多,倒是不大不小的中型企业数量不少,而且还大部分都生存的不算太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两年之前的中国医美行业曾经有过狂飙突进的黄金十年。

当一个行业处在黄金时代里,只要不是运气太差,企业怎么做都较容易赚钱。

现在中国各地医美市场上的大中型机构大多是前面十年黄金时代里的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而最近一两年开始,到未来的三五年,是中国医美行业剧烈洗牌的时代。

至于未来的医美市场,个人以为会呈现“哑铃”形状--两头粗,中间细。

中型医美机构在这洗牌的时代,生存空间会被挤压,要么被大资本吞并,要么缩减规模成为小型医美机构,要么倒闭关门。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资本进入,就象我们无法阻挡市场前行的脚步一样,我们同样也无法阻挡资本的浪潮。

我们或许经常在体育台上看见过一些优秀的冲浪运动员,眼见大浪排山倒海而来,迅速调整好角度,抓住时机,迎着汹涌的波浪而上,却巧妙地利用浪的推力,把自己送上了顶峰。

中国医美这个巨大的市场下埋藏着无尽的宝藏,也潜伏着数不清的陷阱。而那些拥有高超技巧的“弄潮儿”,却能迎着风浪,借势而上,一飞冲天。

即使黄金十年已过,中国医美业的今天和未来,相对于中国很多其他医疗子行业,或其他更大的高度市场化行业,仍是最值得投资的朝阳产业。

就象查尔斯·狄更斯说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

我们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都在奔向与其相反的地方。”

(黄石头.2016.7.22)

下期预告:

如果依然有下期,笔者会把角度对准现有医美行业的精英人才们,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思路和心态,来应对已经扑面而来的资本介入之后的中国医美行业全新的大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